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破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单一、实效性不足等难题,教育部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党建、思政教育、学生事务等功能整合,推动育人工作向生活圈延伸。“一站式”学生社区已成为融合学生生活学习、思政教育的核心场域,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一站式学生社区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在实践中持续优化。
一、党建引领:从“物理覆盖”到“功能深化”
高校党建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实现了组织功能的有效延伸,成为凝聚学生、引领思想的核心力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通过创建“党委统领、社区联动、楼栋筑基、宿舍育人”的四级联动的组织架构,让党组织真正扎根学生生活一线。
在学校层面,党委为整体工作提供政治引领和方向把控;在社区层面,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整合学工、教务、后勤等多方资源,实现“联动”效应;在楼栋层面,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夯实组织基础;在宿舍层面,推行“育人”计划,通过党员寝室挂牌、设立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将党建工作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最小单元,实现了党建工作在学生生活场域的无缝覆盖,形成了“党建+思政+服务”的融合育人格局。
二、思政创新: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互动”
“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课堂讲授”向“生活浸润”的转型,让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了“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交织、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互补”的育人矩阵:打造了集“雷锋精神育人展馆”、“四史馆”、“中华楹联文化长廊”“研究生特色楼座”于一体的沉浸式育人场域,并建设了“红色故事会”沉浸式育人项目,实现情景再现与互动体验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结合、个体学习与群体研讨结合的教育实践模式,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协同育人: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整合”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深刻把握育人规律,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创新构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化育人服务体系。该体系以“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协同发力”为基本原则,建立了三个协同机制:一是师资协同,构建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育人共同体;二是朋辈协同,打造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的互助网络;三是校地协同,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格局。不仅贯穿了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还贯穿了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的全环节。将育人资源有机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了教育服务由零散供给向系统集成的转型升级,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四、现存挑战:从“初步探索”到“深化完善”
尽管成效显著,“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学生参与存在“温差”,仍有学生对党建和思政活动兴趣不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和非党员群体。二是治理机制有待健全,跨部门协调、信息共享存在障碍,部分高校因资源分配不均、制度建设滞后,出现重复劳动、管理盲区等问题。三是创新深度不够,部分思政活动仍存在“形式化”倾向,内容偏理论、互动性弱,技术手段应用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五、优化路径:从“实践探索”到“模式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从三方面着力突破:
(一)强化党建根基是首要之举。应进一步推动党支部下沉至楼栋、寝室,完善“社区党委—楼宇党支部—宿舍党小组”组织链条,让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定盘星”作用。同时,需丰富党建活动形式,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实践项目,可将“石油精神”融入党建,提升党建吸引力。
(二)构建协同机制是关键支撑。建议成立校级“一站式”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在社区“统一办公、联动服务”。同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打通教务、学工、心理等系统信息,为精准育人提供数据支撑,避免管理盲区。
(三)创新文化场景是活力源泉。高校应结合校史、地域文化打造特色育人空间,让物理空间成为“无声的思政课”;依托社团活动、第二课堂,设计“思政+实践”项目,如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服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此外,还需善用VR、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互动性强的思政产品,增强教育时代感。
综上所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探索。从党建引领到思政创新,从协同育人生态构建到文化场景浸润,高校正逐步构建起“时时、处处、人人”的育人新格局。随着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持续深化,这一模式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供稿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孙溪临)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