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薪火,青春筑乡兴——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研究生赴金溪开展暑期实践

来源:中国网    2025-08-21 13:31
来源: 中国网
2025-08-21 13: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历史文脉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引导研究生将专业学识融入文化传承实践,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近日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坊乡,开展以“文脉传薪火,青春筑乡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先后探访青田书院、大儒家庙,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并建立“南昌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运用专业所长为书院建筑规划设计与文创开发贡献青年智慧。

访古探源:叩问遗存文脉,追寻历史根魂

青田书院位于抚州市金溪县陆坊乡旸湾村,始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历经700余年的兴衰更迭、多次迁址,始终坚守元代“陆学”(即陆九渊之学)的文脉,一脉相承,宗奉“陆学”。自2021年起,书院院长洪志文再度重建青田书院。实践队先后五次造访,逐步对村中的古建老宅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适度设计。积极探索专业实践与书院文化融合的有效机制,开创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实现“设计+文化+项目”的多元融合模式。

这座承载地方教育史与儒家文化记忆的古建筑,青砖黛瓦沉淀着岁月的痕迹,飞檐斗拱蕴藏着营造的智慧。院长洪志文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书院的整体格局、建筑形制与装饰细节。从讲堂的朝向布局到雕花窗棂的纹样寓意,队员们认真记录、深入研讨,在丈量与观察中体悟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青田书院是江西省非遗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传承基地,在当地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实践队亲身体验了雕版印刷技艺。从选料、雕刻到宣纸刷印,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人匠心。亲手完成的雕版作品,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一笔一刀刻文脉,一墨一纸传薪火”的文化传承力量,也为后续设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随后,在“象山”故里——陆坊村,队员们前往宏伟的大儒家庙。置身于这座古朴典雅的院落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庙内的碑刻、匾额以及院落的肌理,不仅承载着“礼序”文化的物质形态,更是深入理解金溪“以文立县”历史积淀的生动例证。陆九渊创立的“象山精舍”不立学规,强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提倡“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的五自精神。为金溪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滋养了一方书院的学脉与文脉。实践队致力于以“陆学”为基石,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博人文内涵,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匠心设计:以专业赋新能,焕发文化新机

基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实践队围绕“传统活化”主题,展开针对性地设计工作。针对青田书院的保护与发展,队员们提出了“保护性修缮+功能性提升”的方案:在保留原有砖木结构与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合理增设研学体验区和文化展示区,既延续建筑的历史记忆,又使其适应现代文化传播的需求,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成为“活态文化载体”。

在文创设计方面,队员们从雕版印刷纹样、仰山书院建筑元素中汲取灵感,巧妙融合传统“云纹”“书卷纹”与书院“山形屋脊”“方窗”等意象,设计出系列文创图案。这些设计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辨识度,又融入现代审美,让历史元素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知行合一:携青春践使命,共筑乡梓振兴

本次金溪实践紧密围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主题,通过实地探访历史现场、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开展专业设计实践活动,系统梳理了金溪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为地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实践引导研究生将设计专业知识深度融入文化传承的需求中,在“触摸历史”与“动手创造”的过程中,找到了专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脉的传承不仅需要敬畏与守护,更需要创新与转化。大家纷纷表示,作为青年学子,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历史文化“活”起来,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勇于担当使命,让青春在传承文脉、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供稿人:万筱璇、卢泽宇)

【编辑:赵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