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华传统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利用保护发展,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近日,“民族韵·炫青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云南大理开展四百工程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学习、亲身体验、走访群众、访谈传承人、产业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大理非遗文化传承以及产业发展情况有了全面理解,并通过校地合作、公益直播等方式为非遗文化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期间,在喜洲镇团委帮助下,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周城村璞真博物馆、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白族传统建筑区、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古镇街道进行走访调研、参观体验、交流访谈。
通过走访调研,实践团队对甲马、扎染、瓦猫、陶艺、三道茶、造纸、制香等十几种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技艺工序、发展现状、代表传承进行了全面了解,对白族传统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格局以及“渔樵耕读”图案、“走马转角楼”、照壁题字等内在独特设计有了充分认知,并对其中蕴含白族人民群众“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勤劳奋斗的生活态度、清白传世的优良家风深感钦佩。
通过非遗体验,同学们对“三道茶”的历史渊源、茶艺次序、人文价值以及其中蕴藏的尊重、善意与祝福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与体验。此外,在璞真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和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省级甲马非遗文化传承人张仁华老师以及瓦猫文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先后创作出自己的第一件扎染作品、雕刻出自己的第一幅甲马版画并进行拓印、捏出自己的第一个瓦猫作品。通过对非遗文化技艺的体验,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技艺背后的价值内核和民族底蕴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
期间,团队成员对扎染非遗文化传承人段树坤、甲马非遗文化传承人张仁华、瓦猫非遗文化传承人潘星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团队成员从更深层次知晓了以扎染、甲马、瓦猫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技艺传承背后的故事,坚定了文化自信。
团队成员在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调研期间,创始人张翰敏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蓝续的发展现状、生产技艺、产业瓶颈和未来目标以及人才招募情况,并向团队成员赠送了其团队亲自设计的《大理周城村地图》和编写的《周城匠人志》以作留念。通过此次调研,既增强了团队成员对以蓝续扎染为代表的非遗产业的了解,又拓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学子的就业渠道。在蓝续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翻阅图志、深入古镇街道,通过观察非遗产品种类、走访店铺了解销售情况等方式方法对大理非遗产业发展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为进一步巩固实践成果,强化校地企合作,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助力。在喜洲镇团委的见证下,实践团队与大理市薄技在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仪式结束后,团队成员在经过前期预热以及与甲马、造纸、扎染、陶艺、瓦猫、制香传承人沟通的基础上,以“公益直播+知识输出+非遗展示”的模式,通过抖音直播平台向广大网友展示了各类非遗技艺制作流程以及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期间,633人进入直播间观看,1.6万次点赞,151人评论,新增粉丝51人。这些数据进一步坚定了团队成员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方法的信心。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们既体现出了团结协作、不怕辛劳的优良品质,又对中华传统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利用保护、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为充分的感悟与理解。通过实践,团队成员明白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商业品牌的打造,还是匠心技艺与群众生活及其背后价值内核与民族底蕴的交相融入,更是非遗人才的普适培养与致力文化复兴的伟大愿景的圆满融合。在未来,团队成员将坚持“专业+产业+就业”相统一,积极引入非遗技艺文化进入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中,以使更多青年学子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并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强化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交流学习,利用人工智能为非遗产品设计、非遗文化宣传、非遗产品销售进行赋能,探索“专业+技艺直播+文创周边”新模式,为地区群众生活改善、中华传统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利用保护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文化强国注入生机和活力。(“民族韵·炫青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云南大理暑期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