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基于用户还是功能?预期是什么?想达成什么结果和目标?如何让基层“挑大梁”“当主角”?成果怎样才能最大化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了破解一系列创新难题,近年来,衢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闯出“小微创新”新路子,积极运用除法策略,从“小切口”入手,将创新的需求、功能、产品分解成多个部分,于细微处把基层问题难点前置,并由一线人员主导改革,让企业数字化转型“四两拨千斤”。
创新高大上?从小处入手
面对数智变革“大课题”,基层一线人员往往望而却步、无从下手。衢州市局(公司)从创新策源入手,坚持“轻流程、重实效”导向,帮助员工“解剖麻雀”,从选题上聚焦业务、流程、视觉上等各个方面,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激发灵感源泉。
“转运笼车作业时因叉车臂过长而连带托起其他笼车,既不安全有影响效率......”针对笼车易出现的连带问题,配送中心员工吴三慧结合日常观察和实践经验,对电动叉车开展了“小改造”,利用废弃轮胎制作成简易隔挡装置,看似环保简单的工具,能有效避免笼车倾倒等事故隐患风险,保障笼车日常中转作业的安全性。
图为配送人员对改装后叉车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
这些微小的创新,都是从群众需求入手,结合实际情况,研判可操作性后,形成一套具体且实用的工作方法,具有短平快、范围广、投入少、针对性强等优势,让“小捣鼓”也能充分发挥“大用处”。
技术遇难题?组团来支撑
做课题、做产品过程中遇到棘手技术难题怎么办?自己研究半天,可能只缺少“老经验”的一句点拨。
“这个产品这段代码有一点bug,这样调整下就可以了,后续运行就不会出现故障......”技术专家徐程飞正在为综合工作室课题项目进行指导。
衢州市局(公司)建立重协同、强支撑、齐攻坚的八大项目工作室,积极发挥示范引领、集智创新、传承技能的作用,每一名员工都有其专属的工作室,面对技术难题、项目卡点、产品堵点等,都可以向工作室申请支撑。工作室统一整合资源,将跨条线部门有经验、有技术的“行家里手”,派驻到项目组,为基层员工的微创新保驾护航。
让每个小改小革都有“落地跑道”
图为技术尖兵指导课题组开展技术攻坚
为了更好地帮助一线员工摆脱“技术困境”,衢州市局(公司)大力开展“数字下基层”活动,开发了一系列低代码培训课程,让员工边学边练、以练促学。两年来,开展培训30余场,触达1500余人次。组织5次低代码技能鉴定活动,低代码持证率达65.8%,其中90后全员持证,60后也有4人通过。
在这样浓厚氛围下,许多原本对数字化改革理解不够、参与不深的人,也受到了强烈的感召,离退休只有2年的一线老员工徐春生,毅然决定参加低代码培训、报名考试,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次性通过了两门初级考试。
如何出实效?机制有保障
如何让小微创新成为员工的“长期主义”,推动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工作实效。衢州市局(公司)从机制保障入手,开展“夯基垒台 由我助力”小微创新主题活动,让每名员工在创新大潮中都有机会站上“C位”。
通过工作室统一申报、按月度开展评选的方式,对优秀成果进行精选推优、落地推广,形成热火朝天、绵延不断的竞赛场面,为职工搭建起感受成就、体现价值、赢得自信的广阔平台,源源不断激发深层动能。
图为一线员工创新成果进行公开展示表彰
2024年,全市共参与活动380人次,收集成果101个,来自一线的主创人员有177人次,占比33%。一批批优秀成果、优秀项目工作室、优秀创新达人等不断涌现,基层数字思维和创新热情不断提升,创新氛围积厚成势。
“每个小突破背后都是一线员工长时间经验沉淀和大量的心血投入,有了激励和保护,这一个个小创新必将垒石成山,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衢州市局(公司)企业管理处负责人夏枫说。
从小微起步,汇创新巨流。下一步,衢州市局(公司)将进一步激发小微创新势能,鼓励员工小步快跑、创我所能,营造创新“人人可做、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让企业现代化建设动能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