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铁路物流中心的冻品冷链公转铁多式联运项目正式首发,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市场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与变革。
降本增效,挖掘运输成本潜力。此次首发装载的河南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冷冻肉食产品,采用门到门“40英尺背包式冷藏集装箱”运输,单箱装载28吨,共计19组532吨冻品从河南内乡县、山东曹县等屠宰基地直达成都市场。通过“铁路干线运输+两端公路接驳”多式联运模式,川渝线路门到门运输综合成本较公路大幅降低。这一显著的成本优势,不仅为企业节省了运营开支,更在市场竞争中为产品赢得了价格调整空间,助力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整体竞争力,让冻品运输在成本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点。
绿色赋能,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郑州铁路物流中心的这一项目意义非凡。单箱铁路运输碳排放较公路减少40%,高度契合河南“双碳”目标。对于牧原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与铁路合作开展冷链运输,能够助力其打造“低碳供应链”,从运输环节降低碳足迹,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铁路力量。这一绿色运输模式的推行,也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引导更多行业在运输方式选择上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变,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进程。
全程可控,保障冻品运输质量。铁路运输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不受天气、路况等常见因素的过多干扰,时效可控。同时,依托铁路95306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位置,搭配专业装卸团队,冻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品质得以全程保障。在追求品质消费的今天,消费者对于冻品的新鲜度、安全性极为关注。这种全程可控的运输模式,为冻品质量上了多重保险,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让企业在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质量口碑,推动冻品行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使运输质量再上新台阶。
政企路协同,搭建“黄金通道”。郑州铁路物流中心营销团队积极作为,精准对接需求,7次深入牧原肉食,实地勘查内乡、曹县、正阳等厂区,针对冻品易腐特性精心设计运输流程。河南省依据《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深化多式联运,将牧原项目纳入“公转铁”重点扶持清单,企业可享受运价下浮、优先编组等政策红利。这种政企路三方协同合作的模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为冻品冷链运输搭建起一条高效、便捷的“黄金通道”,保障运输过程顺畅无阻,提升整体运输效率与效益。
资源整合,探索降本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郑州铁路物流中心联合中铁特货、南阳铁航投等企业,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在冷链箱利用率上持续优化,积极探索“回空箱捎脚运输”模式。这一创新性举措,避免了资源浪费,让冷链运输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从各个环节压缩成本,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增强了整个冷链运输产业链的协同性与竞争力。
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郑州铁路物流中心的“冻品冷链公转铁多式联运”项目,不止于运输层面的变革,更着眼于产业升级。依托其运输资源及牧原肉食各个厂区的冷链仓未来有望实现“生产——仓储——运输——配送”无缝衔接,推动河南省生猪产业集群从单一的养殖屠宰向“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双轮驱动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借助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行动”,该项目被纳入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助力内乡从“生猪大县”向“冷链强县”跨越,带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体系,拓展全球运输版图。随着“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冷链专线、郑州航空港高铁物流园区的规划落地,郑州铁路物流中心正积极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这一宏大布局,将让“河南制造”搭乘冷链专列,更快、更稳地通达全国乃至全球。从国内区域运输到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郑州铁路物流中心在冷链运输领域不断拓展边界,不仅推动本地产业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制造,提升河南在全球冷链物流市场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河南力量。
作者:张治国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