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创:华盛控发布工业机器人防护感应皮肤发明专利,并率先应用于码垛机器人,引领工业机器人进入Ai+时代!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5-03-26 16:04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5-03-26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行业首创:华盛控发布工业机器人防护感应皮肤发明专利,并率先应用于码垛机器人,引领工业机器人进入Ai+时代!

时间:2025-03-25 16:46:22 来源:消费日报网

在AI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下,华盛控智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控科技”)再次以创新技术引领行业变革。近日,华盛控科技正式公开了《用于防护机器人的感应皮肤及感应方法》专利(专利号:CN118929179A),该专利通过融合高灵敏度算法、力矩实时传导技术及电子皮肤感知能力,为工业防护、机器人实际应用感知能力等场景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该项专利成功破解人机协作场景下安全防护与作业效率难以兼得的行业困局,标志着工业机器人进入AI触觉感知时代。

AI感知革命:从“被动安全”到“主动预警”

华盛控科技此次发布的专利核心在于其“感应皮肤系统”的设计与算法优化,提供了一种具备感应皮肤的防护机器人及感应防护方法。除了能满足提前感知物体,判断是否碰撞,并对无法规避的碰撞进行提前减速,针对防护的优点,还通过高灵敏的力矩传导,轻松实现机器人的碰撞前紧急制动。

其技术亮点包括:

1. 高灵敏度算法:通过AI深度学习模型,系统可识别0.1毫米级的微力变化,并动态调整机械臂的力矩输出,避免因过度施力导致物体或人体损伤。

2. 力矩实时传导:采用分布式压力反馈机制,机械臂各关节的力矩数据可在毫秒级同步至中央处理器,实现动作的精准控制与紧急制动。

3. 自适应防护机制:当感应皮肤接触人体时,系统可触发多级防护策略——真正实现一触即停,确保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对比传统码垛机器人需依赖防护围栏、光栅等物理屏障隔进行被动防护的特性;华盛控科技此次的专利,通过实时检测0.1毫米级微力变化,并动态调整机械臂力矩输出,实现“接触即停”而非“碰撞后停机”。同时,取消围栏等物理屏障后,人机协作效率至少提升30%,有效帮助企业增效降本。

从码垛到AI智慧码垛:技术积累与场景迁移

华盛控科技在“AI+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并非偶然。早在2024年,其发布的“码垛协作机器人”专利(CN118929179A)便展示了电子皮肤在物流场景中的潜力——通过防撞缓冲组件与间歇喷气技术,机器人可稳定夹持不同厚度的货物。此次防护机器人皮肤专利正是这一技术的场景延伸。

同年,华盛控科技推出的WSC-MD60Max协作码垛工作站更是以AI大模型为核心,实现了从硬件到AI智能算法的全面突破:搭载自研AI配方引擎,可实时生成智能作业策略;集成语音控制技术,实现人机交互零障碍。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码垛效率,更积累了海量工业场景数据,为后续深化AI与智慧码垛机器人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当机器人开始拥有“条件反射”级的AI触觉,工业4.0才真正进入神经化时代。随着AI技术不断渗透各类工业场景应用,华盛控科技敏锐地意识到,当前技术竞争已从单一设备性能转向系统级智能化;因此顺应AI大模型这一极具潜力的发展趋势,积极将其融入到产品研发之中,主动布局“AI+智慧码垛”的深化运用。通过AI技术的深度赋能,华盛控科技正以“工业防护”与“人形服务”双轮驱动,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单一功能向多场景智能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结语:定义AI+机器人新纪元

华盛控科技《用于防护机器人的感应皮肤及感应方法》专利的发布,不仅是其技术实力的体现,更彰显了“AI+机器人”深度融合的趋势。从「机械臂」到「神经触手」,华盛控正以AI触觉技术重塑工业生产力底层逻辑;从被动安全到主动防护,感应皮肤技术正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未来,随着华盛控科技从上至下深度推动的AI与码垛机器人的智慧融合,华盛控科技正以创新为矛,以场景为盾,书写中国AI智慧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杨丽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