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守护财产安全,警惕“跑分”洗钱陷阱

来源:界面新闻    2025-01-23 16:53
来源: 界面新闻
2025-01-23 16: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节临近,年货采买与返乡潮交织,处处洋溢着团聚的喜悦。然而,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节日期间资金流动频繁的特点,通过“跑分”等方式实施洗钱犯罪,让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卷入违法行为。江苏宿迁市的一起案件为公众敲响了警钟。

在校大学生程某因轻信朋友推荐的“轻松赚大钱”兼职广告,将自己的三张银行卡提供给犯罪团伙使用,换取了2000元报酬。在短短几天内,这些银行卡转入和转出了近9万元资金,其中至少2.5万元为电信诈骗受害者的被骗款项。警方调查后发现,程某的行为已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尽管他因未成年且主动认罪悔过被不起诉,但这次经历让程某深感后悔。

所谓“跑分”,是指通过出租、出售或借用银行卡、支付账户等方式,为犯罪团伙提供资金转移服务。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是“轻松赚钱”的兼职,实则是在协助犯罪分子清洗赃款,将非法资金伪装成合法收入。参与者不仅可能面临法律追究,还会因账户涉案被冻结而失去信用资格,甚至影响未来的求职和贷款。一旦卷入“跑分”,轻则账户受限,重则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分子常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大学生、务工人员等法律意识薄弱的群体参与。通过社交媒体、短信或熟人介绍,他们伪装成看似正规且简单的兼职项目,诱导受害者提供银行卡、支付密码等信息。在春节这一资金流动加速的时期,这类陷阱更是频繁发生。不少人直到账户被冻结或被警方调查时,才意识到自己已沦为犯罪的工具。

春节作为消费高峰期,不法分子还可能通过伪造交易记录、虚假购物平台等手段,利用普通消费者完成资金“漂白”。为了守护个人财产安全,“马上消费提醒您”,拒绝轻信任何形式的“高额回报”广告,妥善保管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避免出租、出售或出借个人账户,即使面对熟人也要提高警惕。购买年货或贵重物品时,应选择正规商家和平台,避免通过不明渠道进行大额交易。此外,如果发现银行卡有异常转账,或接收到不明资金,应第一时间报警或向银行反映,主动配合调查。

近年来,国家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机构也通过强化技术手段,加强对账户异常交易的监测。银行和支付机构通过设立风险预警机制,不断筑牢反洗钱防线。同时,公众的配合与法律意识的提升,也是打击洗钱犯罪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时期,主动了解洗钱犯罪的特征与危害,提高警惕,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对社会秩序的守护。

春节是团圆与欢乐的节日,但也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守护这一祥和氛围。马上消费提醒您:远离“跑分”陷阱,从不出租账户、不轻信高额广告、不参与可疑行为做起,是对社会诚信最大的支持。守护个人财产安全与社会信用,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