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研究

来源: 中国网
2024-11-18 15: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步入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全面重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及文化生态,同时也为高等教育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契机与考验。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作为推动社会创新与科技跃升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育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亟需实现根本性的范式转变。关于如何实施变革,就要看“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必须全面推进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向纵深推进。

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门户,在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双边合作中出台了“邕江计划”、设立天使基金等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广西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也应以数字技术为契机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更多能够服务这一区域发展的数字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数字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应然向度

突出数字思维,推动数字化育人理念

数字化创新创业育人理念,旨在通过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思维强调对数据的敏锐感知与深度分析能力,这是数字化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培养他们从海量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洞察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做出更科学、明智的决策。

突出交叉性,推动专创融合

数字时代是一个知识交叉融合和快速迭代的时期,在培养数字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交叉性,帮助学生构建更多元、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推动专创融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方法。专创融合即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的价值与应用场景,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突出实践性,推动多元化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性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键,实践性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十一届“学创杯”路演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智慧停车系统”、“慧眼识踪——弓网在途智慧巡检技术供应商”、“全球首款医疗级AI精准诊断与猝死超前预警智能心电可穿戴设备”,这些创新创业项目都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在面对实际挑战时能够解决问题,实现价值。因此,在数字化创新创业中,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内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在线实践平台来构建多元实践平台。

突出创新性,推动人才培养的创新

数字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方面,数字技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使得创新想法能够迅速转化为实践项目,创业过程得以高效推进,如智慧停车、智慧巡检都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强大网络识别支撑使得创新想法得以落地。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和动力支持。两者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了人才培养的创新。

数字化时代创新创业实施路径

完善创新创业组织结构

高校在设立创新创业组织结构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首先,根据学生需求导向及广西所处的地缘优势,即发挥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配备好创新创业基地领导成员,如选用专业胜任能力强的领导及创新创业实践丰富的优秀人才,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再次,在数字化时代,需加强创业基地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在线平台,拓宽成员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最后,设立入驻企业家制度和专业顾问网络,充分运用校友资源和产业资源为创新创业出谋划策,提供资源。

重构系统完善的数字化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系统完善的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需从以下方面进行设置:一是强调数字教育,数字教育包括在线教育和融入数字技术的混合教育,通过在线教育,学生增加了可选择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课堂学习等,教师也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通过融入数字技术的混合教育,如知识图谱助力课程知识化、结构化、体系化,强化教学设计内在联系。二是强调学科交叉,创业过程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应变能力,在学科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理工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较强,文科类学生的语言、写作和沟通能力较强,商科类学生的财务核算能力较强。因此,各学院应依据各自专业的培养特色,设计创业基础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以此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融与互补,拓宽创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及实施实践导向的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业认知,激发其创业行为,并激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商业活动;四是紧随时代发展,高校应紧随时代需求和市场热点,及时更新完善创业课程,并需要强调数字技术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打造多元的数字化实践平台

构建系统化且多元化的数字化实践平台,对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高校在创建多元的数字化实践平台需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校首要任务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着手构建创新创业产业园及孵化基地,同时积极吸纳包括创新创业专职及兼职教师、成功社会企业家及创新创业校友典范等在内的多元化资源入驻。并通过建设在线社区、社交媒体、公众号等基础设施,营造一个功能完备、氛围积极的创业生态环境;其次,丰富活动载体,高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社团,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创业路演、讲座等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经验;最后,搭建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集中全校创新创业资源,搭建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集中展示创业资源、创业项目、创业效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鼓舞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大家庭中。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窗口,广西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东盟国家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交流访问等活动,拓展其国际视野和合作机会。

建立“双轨制”师资力量

建立“双轨制”师资模式是提升创新创业的保障,当下高校理论师资和实践师资不协调,多数高校欠缺实践师资力量。因此,高校可通过指派教师或教师个人申请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开展咨询活动等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引入企业界实践型专家作为实践导师,尤其是数字经济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士,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和数字化能力。以此建立“双轨制”师资力量,来保障创新创业的开展。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数字时代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研究》(2023ZJY1929)

(作者:郑丽英,桂林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