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赴陕汽 探寻陕汽新格局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4-07-23 17:12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4-07-23 17: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为调研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西行图志”团队奔赴陕西省西安市陕汽集团,围绕“贯彻创新风,形成新格局”,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扎根西北,献身国防事业

抵达陕汽集团,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前往了陕汽展厅,了解陕汽的发展历史。1968年2月28日,陕汽集团正式扎根西北宝鸡市,那时的陕汽还是陕西汽车制造总厂,主要为国家生产军用卡车。而在面对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陕汽人”却始终牢记“为国铸剑”的使命,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试制出了中国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车,结束了中国车队长期“有炮无车”的局面。在那样艰苦的时代下,企业为军而生,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己任,不断探索,积极创新,终令企业焕发勃勃生机。即使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也依旧自力更生,成功自主研发多代军用越野车。在1984年10月1日,陕汽自主研发装配的阅兵车,更是走上了新中国成立第35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的舞台上。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陕汽展厅  庞云翔 摄

披荆斩棘,实现军民转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掀起了一批创业热潮,民用车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看到此时一汽、二汽已在民用市场中混的风生水起,陕汽也紧随其后,加紧改型,布局民用车。回首当年的往事,陕汽集团的几位老干部唏嘘不已。在那个百舸争流的时代,陕汽既要面临与东风等车企的竞争难题,又要面对只有生产能力,而无销售能力的困境。那时的陕汽几近全面崩盘,最后通过寻求合作,开发中国重卡市场,接受市场挑战和洗礼,才摆脱困境。

陕汽应军车而生,依军车而强,作为5次参加阅兵的汽车生产企业,陕汽始终保持军用汽车的领先地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艰难过程中,陕汽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向民用汽车市场进军,在不断地摸索与创新中,于90年代完成了军转民的过渡,成为军民融合的成功典范。

图为团队成员与陕汽相关负责人一同观看陕汽历史纪录片  韩煜 摄

拥抱变化,迎接数字浪潮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车联网所催生的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时代正迅速到来。引导员在陕汽车联网体验中心向团队成员展示陕汽的创新成果。她介绍道,陕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重卡市场的风向,而在下一个十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无疑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在新能源方面,陕汽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05年就研发了中国第一辆天然气重卡,并逐步推动其形成行业产业;随后又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辆纯电动重卡。此外,在氢燃料重卡、混合动力等方面,陕汽也完成了技术储备,并形成了系列产品布局,形成了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

在智能网联方面,陕汽重卡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商用车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交通等先进技术,将产品与服务有机融合,构建了智能配货、动态车辆管理、智能行车服务等系统,力求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客户经营全过程的价值最大化,推动行业持续良性发展。

陕汽的数字化服务,不仅打破了我国重卡行业长期以来“有品牌没服务,有服务无品牌”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提升了重卡行业的服务竞争意识,给行业带来了新风气。陕汽强调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重大意义,并把这一服务理念提升到了新时期的企业战略层面。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陕汽车联网体验中心   刘津麟 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一家传统的军用重卡制造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正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讯员 王晓 陶兴 康苏杭 刘君豪)

编辑:rwzh4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