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新”引领盐碱地变身“吨粮田”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河南网络电视台    2024-07-05 19:04
2024-07-05 19: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无棣县位于渤海湾南岸,盐碱地总面积70万亩,占县域耕地面积的71%左右。近年来,该县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深挖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以思路“革新”、技术“创新”、产品“焕新”,成功走出了一条“盐碱地”变“吨粮田”的“逆袭之路”。五年改造提升盐碱地9万亩,亩均增产20%以上,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12月7日,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金扁担”农业现代化论坛,盐碱地治理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强化思路“革新” 力促“地种适配”

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双向发力推动盐碱地增产。一是筛选耐盐碱“良种”。建立盐碱地小麦、玉米品种筛选基地,精心选育滨海地区盐碱地适种品种,先后引进玉米“鑫研156”“万盛68”“临麦4号”等优良粮食品种58个,带动玉米、小麦单产分别达到437公斤/亩、425.38公斤/亩,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全年粮食产量保持9亿斤以上。二是打造脱盐碱“良田”。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破解盐碱地制约的重要抓手,畅通水利灌排系统,降低土壤盐碱度,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三是探索提地力“良法”。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采用有机硅功能肥调节土壤PH值,增施非速溶磷肥破除土壤板结,配合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解决盐碱地磷易被固定的难题。近五年,地力普遍提升0.07个等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技术“创新” 力促“借智增产”

坚持以创新创造推动实践破题,通过产学研结合、“新农人”下田、“土专家”摸索,创新种植习惯和耕作方式,以“小改变”撬动“大收益”。一是农技攻关促增产。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合作,选定2000亩pH7.9-8.4、含盐量1.5—3‰的中低度盐碱地,采用测土配方土壤降容重,增施非融性磷肥、有机肥、调理剂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选种优质耐盐碱玉米小麦品种,开展盐碱地粮食高产攻关实验。经实打测产,实验区每亩年产玉米和小麦合计达到1199公斤,比普通地块多339公斤,可实现玉米、小麦双季超吨的产量目标,亩均增收800元以上。二是农机上新促增产。自主研发了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小麦全幅播种机,变传统的“宽幅播种”为“全幅播种”,由“一行行”成为“一片片”,实现麦田提前“封垄”、减少水分蒸发,有效解决了种苗拥挤、个体发育空间狭窄、盐分向土壤表层聚集等难题。目前,全县已推广11万亩。三是农艺推广促增产。首创玉米深松播种、小麦适度深翻播种,玉米适度晚收、小麦适度晚播的“双深双晚”种植技术,有效增加盐碱地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亩均增产50至100公斤,双季增收180元左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强化产品“焕新” 力促“特色生金”

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一是“小芝麻”做成“大产业”。成立了国内首家芝麻技术产业研究院,建成万亩芝麻种植基地,选育芝麻新品种20余个,其中高蛋白芝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居世界第二位;“鲁芝1号”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平均亩产130公斤,增产20%,种植户均增收5600元。目前,培育了丰香园、十里香等芝麻深加工行业龙头企业,无棣芝麻、无棣香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芝麻食品出口量稳居全省第一。二是“一朵棉”种成“大链群”。立足棉花种植传统优势,大力延伸棉花产业链条,形成“棉花种植—籽棉购销—皮棉加工—纺纱合线—机织织布—生态印染—家纺产品+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的完整产业链。建成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鲁北棉花试验培训基地,筛选推广出“鲁6269”“鲁338”“鲁棉研37”等一批抗虫耐碱、优质丰产新品种,棉花种植面积是除新疆地区外,国内唯一保持在10万亩以上的县区,成为首批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国家棉花制种大县、全国产棉大县。三是“草棉轮作”带来“大效益”。发挥牧草种植、畜牧养殖优势,全国首创“草棉轮作”种植模式,将原来一年一作一茬棉花的种植模式,改为种一茬苜蓿或燕麦草、压茬种植短季棉,极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中苜蓿占全国国产市场份额30%以上。同时,坚持以草促牧,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改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领农户种植牧草,带动牧草种植20000亩,亩均年增收1200余元。(王振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