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大模型从“参数战”迈向“价格战”是喜是忧?

AI观察|大模型从“参数战”迈向“价格战”是喜是忧?

来源:人民网    2024-07-04 09:54
来源: 人民网
2024-07-04 09: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百模大战”热潮未消,AI大模型领域“价格战”新潮骤起,行业竞争更为激烈。

5月中旬,字节跳动发布豆包大模型,定价低至0.0008元/千Tokens,比行业降低约99%。很快,阿里、百度、科大讯飞、腾讯等也相继宣布降价,有的主力模型直接宣布免费。诸多巨头的加入,无疑将这场较量推向白热化。

“价格战”给大模型领域带来了复杂的情绪。是单纯的成本消耗战,还是推动技术普及的序曲?大模型“卷”向“价格战”,究竟是喜是忧?

不久前的北京智源大会上,百川智能CEO王小川、智谱AI CEO张鹏、月之暗面CEO杨植麟、面壁智能CEO李大海等四位大模型领域的头部创业者对此话题的讨论,引起了行业的共鸣。

王小川认为,价格战是一种市场教育过程,有助于降低大模型的准入门槛,加速其普及。同时,这也将促使更多企业放弃高成本的自主研发,转而采用现成的大模型服务,减少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张鹏表示,大模型终将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普及且廉价。但需警惕过度的价格竞争,亏本做买卖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最终要回归用户价值、生产力价值。

杨植麟坚信,无论“价格战”如何演变,回归核心价值是不变的定律。他预测,在大模型发展中必将迎来一系列“拐点”:比如当“推理”算力超越“训练”算力时,大模型的价值将逐渐显现;而当AI在人类工作流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则会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李大海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当前“价格战”不乏营销意味,从长远看,平衡成本与利润,实现低价而不失盈利的模式,才是促进各行业应用真正落地的健康路径。

综合上述观点不难看出,技术逻辑上,降价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商业逻辑上,当前大模型应用创新正进入密集探索期,降价是企业争夺用户和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不过,在更长远的视角下,“价值”而非“价格”,才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行业如何应对“价格战”?聚焦跨模态可信模型“白泽”研发应用的人民中科CEO侯黎明分析称,语言大模型在最应该卷“智能”的阶段却在卷“价格”,现阶段既有商业策略的考量,但也有市场价值不足的因素。在他看来,大模型的竞争最终还是基于能够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即使是“价格战”,也应该是经济、社会、绿色等要素的综合成本竞争。

“千行百业的高价值应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常需求应用,都是激发大模型价值的源头。”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坦言,目前来看,大模型价值变现仍存在不确定性,“价格战”或将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现阶段打响的“价格战”,无疑加速了行业洗牌。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分析称,经过此轮价格战,行业门槛会进一步抬高,不少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从“参数战”到“价格战”,AI大模型领域正由技术之争转变为商业之争。这不仅是成本与市场的博弈,也更加考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价格是影响用户规模的关键因素,可以预见,“价格战”的下半场一定是“生态战”——构建围绕大模型的多元化应用生态,将成为行业前行的关键命题。

(人民网记者赵竹青)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