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特色的科幻产业,强化中国科幻影视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表达,挖掘中国科幻产品的文化元素与市场价值,这是近年来的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核心着力点,而IP改编一直是科幻影视的主要内容来源,随着数字文娱产业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深度融入影视行业,科幻IP影视化正面临一系列新变化和新挑战。
(第五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
第五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自开幕以来,就推动科幻影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开启了一系列分论坛讨论。在首日活动中,主题为“科幻IP影视化的策略和挑战”的分论坛,就聚焦前沿热点话题,受到各方关注。本次分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担任主持人,中国影协顾问,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与技术专委会首席专家刘建中,著名科幻作家江波,著名制片包世宏,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常洪松,相聚一堂。行业专家们围绕科幻影视的新业态、科幻影视创作的宗旨、数字文娱发展带来的行业变化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专家们的一系列共识观点引发热议,也为中国科幻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左起顾备、包世宏、常洪松、刘建中、江波)
在论坛中,与会专家们首先讨论了一个极具争论性的话题:未来几年,科幻影视的市场到底是越来越火爆还是越来越艰难?从院线票房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科幻影视相对而言非常火爆,无论导演还是编剧都对科幻IP表示出很高的兴趣。然而,也有很多投资人认为科幻影视投资过高,观众又很挑剔,很容易造成市场与口碑“双输”的局面。针对这个话题,包世宏首先从制片人的角度分析,他认为制片人的职责就是同时对投资人和观众负责,而科幻项目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且在中国过于新颖,因此很难把控成本和市场回报,他建议本土科幻影视业不必盲目跟风好莱坞,而是尽量做中小成本项目投资。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常洪松)
常洪松则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一些实际的项目案例指出,科幻影视之路确实很难走,自己也曾经在科幻影视领域投入了不少资金和精力。在他看来,很多人有心投入科幻影视行业,新的资源方和行业新人也源源不断地加入,但这条路堪比“西天取经”,任重道远,必须沉下心来去做,还要有强大的定力。
(著名科幻作家江波)
江波也指出,科幻电影的确属于新范畴,但文艺或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他认为随着很多青年导演不断成长,从小耳濡目染各种新科技成果的他们也会将科幻元素带入到创作中,终究会推出具有宏大气魄的史诗性作品。对于未来,他认为科幻影视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生长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
(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与技术专委会首席专家刘建中)
让科幻做大做强的关键是长期主义,这是专家们的共同观点。刘建中就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影视的发展核心还是研究观众!他认为科幻电影创作之所以比一般电影要难,和观众的兴趣氛围关系密切,只有培养更多对科学幻想有更广泛认知和广泛兴趣的观众,科幻影视才有发展前途。对于从业者来说,必须要磨剧本、磨构思、磨创意。
正如专家们所言,近年来科幻题材的影视改编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用户和市场依然需要耐心地拓展和培育。都说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过于忠实于原著无法满足电影的叙事结构,有所改变又容易让原著党吐槽。科幻影视创造到底是应该迎合观众还是迎合读者呢?对于这个话题,刘建中认为这涉及到从业者的创新意识。要研究好观众的心态和兴趣,就必须避免同质化现象,将作品做精做好,这是一个慢投入,从剧本、影像到技术,都需要做长期的准备。
(著名制片包世宏)
包世宏也指出,国内从业者一直受的是系统教育,专注于艺术电影的创作,因此学到的是最基础的电影生产方法,并没有到工业电影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作坊式的产业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工业体系,因此缺乏系统规划,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
(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
科幻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面临着众多新业态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数字文娱的快速崛起,传统影视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短视频、短剧、沉浸式戏剧、沉浸式剧本杀等新型数字文娱形式快速发展,在拍摄手法、叙事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顾备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核心受众群体年轻人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因此“抢观众的时间”已经成为影视文娱行业必须面临的课题。
包世宏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认为短视频、短剧还没有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他指出,以剧场电影版的时长设定为例,美国与法国影视从业者的科学测算和调研结果已经表明:120分钟正是观众的临界点,所以院线电影多数控制时长在120分钟以内。短视频、短剧虽然可以满足碎片化观看需求,但依然偏游戏化,没到一个叙事的层面,更多的观众依然还是青睐于用影像叙事的主流电影。
科幻IP,创作争先,这已成为业界共识。常洪松认为,一个故事到底值得用多长时间讲完,关键还在于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有多吸引观众,观众就会花多长的时间看完。甚至,将来除了电影院之外,观众还会通过VR、脑机接口等更多渠道有更好的观影沉浸感,沉浸在一个好故事里才是关键。
尽管新型数字文娱作品以体量轻、节奏快和时长短的特点日益受到观众喜爱,但江波认为电影市场始终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会有自己的观影需求。即便电影市场受到短视频的冲击,娱乐的时间被短视频拿走了,但是始终还是有一部分观众会留在这个电影市场里面,他们会走进院线欣赏有沉浸感的故事,而不是用三分钟看一个概括总结性的,非常浓缩的东西。
刘建中则从电影院的“黑场效应”和“剧场效应”展开专业分析,他认为电影院的技术也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影是一个综合艺术欣赏,这些都是短视频所不具备的。真正要欣赏一部片子,从艺术的感受各方面来讲,还得要去电影院。
最后,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电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影视的终极会以个体体验为主导。随着更多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业态的出现,科幻IP影视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从业者,更需要从认真研究观众、打磨故事和作品做起,不急功近利,真正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