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葫芦烙画绝技:铁为肌骨画为魂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3-07-26 14: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通讯员 钱泓泽 罗共之)张庄村灰墙红瓦的院落之间,隐秘着一间画坊,她的作品没有丹青泼墨,不是金石镌刻,也非木版雕刻,而是借助一根烙笔,利用手中力道控制与烙笔温度的不同体现在葫芦之上的深浅明暗,形成一幅幅花、鸟、虫、鱼。

  (图为付丽辉为实践成员讲解葫芦烙画的历史渊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温家豪 摄)

“画”,以烙为媒

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即艺术家用电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烙画葫芦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葫芦生产,葫芦加工,最后成为葫芦工艺品。民间工艺品烙画葫芦分不同的尺寸,大的能到40cm ,小的只有5cm。由于图案是被火勺灼烫上去的,所以仅有黑色。上面的画主要分为:风景,人物,动物,古代神话,古代灵兽等。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缘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着古老的渊源。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可以收尽天地间的邪气,所以民间传说神仙收鬼怪的法器都是葫芦,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又与福禄谐音,所以民间俗信葫芦能避邪气又象征吉祥,把绘有吉祥图案的葫芦挂在堂上,这样就可以将鬼祟降服、驱除。葫芦谐音福禄,拥有葫芦,即拥有福禄;赠送他人葫芦, 即赠送福禄。

  (图为非遗传承人在葫芦上演示如何烙画的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温家豪 摄)

“烙”,画由心生

走进张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付丽辉的工作室,从几案到墙上,摆放、悬挂着林林总总近百个葫芦。其中,有长相标准的压腰葫芦,有千奇百怪的异形葫芦,又有各种迷你的手捻葫芦……,一个个独具风格、庄重典雅的烙画葫芦,或粗犷大方,或细致柔美。20多年来,付丽辉以葫芦为载体,以烙铁、电火为笔墨,沉醉于创作之中。多年的创作,付丽辉将秀美灵动的吉祥物“宝葫芦”与烙画完美结合,产生出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将自然含蓄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付丽辉的作坊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80多厘米高的烙画葫芦作品。这件作品描绘的是焦裕禄书记,站在小桐树旁边两手叉腰,因此得名《焦裕禄精神》。其线条流畅饱满,集人物素描绘画与一体化,足见她深厚的烙画功底与造型能力。然而,一把电烙铁,就是付丽辉创作葫芦烙画的工具。也就是用这把电烙铁,付丽辉在形态各异的葫芦上,绘制出了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书法等元素,将葫芦变成了艺术品。“烙画技术最早产生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付丽辉说,“葫芦造型优美,寓意多子多福万代绵长,给人以喜庆之感。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就有文字记载。清朝时,京津一带的‘刻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的手艺人多采取火绘工艺,在葫芦的木质表面上以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精心创作。”付丽辉的烙画技艺是传习家学又经多年刻苦钻研创作所成的。这项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作品的每一根线条,都要反复多次“烙”,经过漫长的创作过程才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在葫芦上烙画的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温家豪 摄)

葫芦烙画艺术首先是选择素材,根据不同葫芦的造型选择烙什么样的图样。付丽辉说:“经过多年对技法和传统纹饰以及书法美术作品的钻研,才有了现在的烙画水平。我自己也不记得创作过多少作品了。”烙画每次下笔前,付丽辉要先根据葫芦的形状、特点和色泽来构图,再依葫芦的形,利用烙铁的力道变化勾画不同的颜色,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具的效果。凭借多年的沉淀,不管是小如拇指,还是大似脸盆,所有来到他身边的葫芦,经她信手拈来地烫烙和渲染,就有了灵气,也被赋予新的生命。

如今,完成一件作品,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和体能更大。尽管如此,她依然沉浸在起烙落烙间。于付丽辉而言,烙画一直是她人生的重要部分。她希望自己对葫芦烙画的这份热爱,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保护和传承好这项带给人们赏心悦目又象征吉祥如意的传统技艺。

(钱泓泽 罗共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