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在作铜锣悠长的山水复调中,朵云书院·黄岩店“驻地作家创作计划”第一季图书《江上云起》文学沙龙及第二季采风活动,在台州黄岩宁溪镇白鹭湾村白鹤岭下村文化礼堂拉开序幕。黄岩区、宁溪镇相关领导,朵云书院·黄岩店创作计划第一季、第二季驻地作家,黄岩作协成员,以及相关写作爱好者、普通读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朵云书院·黄岩店“驻地作家创作计划”是由朵云书院·黄岩店和稻田读书于2022年1月8日联合策划发起的文化活动。每年邀请十位优秀作家深入黄岩、感受黄岩、书写黄岩、传播黄岩,进一步挖掘黄岩的魅力。朵云书院·黄岩店坐落于永宁江畔,是诞生于上海的朵云书院的外省市首店,被誉为永宁江畔一朵象征理想主义的云。稻田读书是一个致力于以文艺构建美好生活方式的文化品牌,策划出版地方人文风物的系列好书,持续用一本书发现和传播地方之美的创新性实践。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一季驻地作家(甫跃辉、王寒、周华诚、周吉敏、草白、周水欣、孙雯、沈希宏、何婉玲、松三)陆续走入黄岩,感受黄岩的自然、人文、风物、生活,用书写的方式将他们汇集成一本文雅小集《江上云起》。
活动中,黄岩区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良,黄岩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符求,为第二季驻地作家(陆春祥、王寒、周华诚、周吉敏、郑嘉励、草白、徐海蛟、王加兵、何婉玲、松三)颁发证书。“创作计划”发起人、作家周华诚向白鹭湾村白鹤岭下文化礼堂赠送图书《江上云起》,宁溪镇党委书记郭韬韬代表接收。
此次分享活动也是黄岩区农村文化礼堂“礼堂新潮”项目的首场活动。“礼堂新潮”项目的初衷,是为了结合朵云、精品话剧等一大批优质资源,吸引更多年轻人进驻礼堂,充分激活文化礼堂内生动力,实现资源优选、青年驻巢、精神在礼。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获得者陆春祥代表第二季驻地作家致辞:“全国做文化项目的很多,但驻地创作计划很少见。文学创作计划与区域文化的宣传是一致的。通过作家们独特的眼光,区域文化宣传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希望朵云可以将创作计划一直做下去。我相信,黄岩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也相信,第二季驻地作家,能继续讲好黄岩的故事。”
本次文学沙龙主题为“甜意辽阔的地方,如何书写”。主讲嘉宾为第一季驻地作家周华诚、周吉敏、草白,对谈嘉宾为黄岩作家张良。《江上云起》是一本充满了甜意的书,黄岩蜜橘,头陀红糖,更有行走中作家们看到的,如糖一样充满甜意的黄岩生活、黄岩时间。如何发现一片土地上的甜意充盈并讲述好它,使它为更多人所“品尝”到,便是这场文学沙龙的主旨——以《江上云起》为例,从写作主题、写作方法,探讨在新时代下,如何发现、书写、传播地方文化。四位嘉宾从个人的写作经验出发,展开这一主题。
张良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黄岩区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出版作品有《风从西来:丝路西域南道纪行》、《宋服之冠:黄岩南宋赵伯澐墓文物解读》等。其中,《宋服之冠》一书被中国图书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作家独特视角下的人文历史、文学意象非常生动真实。”
在《江上云起》一书中,作家独特视角下的人文历史、文学意象非常生动、真实。我常年生活在黄岩,这本书让我倍感亲切,却又给了我不一样的黄岩。比如周华诚老师写食饼筒,我们眼中,食饼筒是一餐大宴、盛宴。但他以小见大,将食饼筒与台州和合文化结合起来。
黄岩区政府对于文化资源非常重视,黄岩政协也一直在挖掘原创的黄岩史料。我们将文化梳理总结出黄岩文化十个方面,比如丝绸之府、青瓷文化、朱熹思想、戏曲文化等。但我们做的是铺垫工作,要使这些原生态的资料很好地呈现出来,还需要驻地作家们的眼光与文字。
周吉敏
浙江温州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月之故乡》《民间绝色》《斜阳外》,童话长篇小说《小水滴漫游记》。曾获琦君散文奖、三毛散文奖。
“文化写作是历史古藤上掉落的一片花瓣,连接着一个大历史。”
今天是我第四次到黄岩。黄岩这片土地让我特别亲切,因为我的家乡——温州,和黄岩只有一山之隔,两地地缘亲密,许多文化名人从温州出发,经过黄岩走出去。因为驻地创作计划,我来到黄岩,注视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从写作上来说,当我来到一个地方,我希望给它一个相对的、合理的定位。以《江上云起》中写半山村为例。我和朋友开车翻过半山村,在宁溪镇住了一夜。半山村在黄岩古道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想它的形成和古道有关。其实,它最早的性质,就是从温州人变为黄岩人的村庄,人们从古道迁徙过来。所以我写这个村的定位,就是迁徙,就是脚步,就是一个人到一个村庄,就是集聚、迁徙、新人回归的过程。
对于路上的各种相遇,看见的是路,看不见的是文脉——人走过的痕迹。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需要发现另一条路,把它们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去更好地珍惜身边的人,脚下的土地。
对于写作者,一件需要敏感、敏锐的事情,就是如何站在一个点上眺望世界。我想每一个地方都是博大的,都有它的历史背景,需要你的知识把它串起来,打通它的古今气脉。关于文化写作,它是历史古藤上掉落的一片花瓣,连接着一个大历史。它能保留在现在,说明它仍然有生气。我个人特别喜欢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在时间长河里,有些文化成为了古迹。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地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还是被民众所需要的。地域文化是过去的、尚在的文化,与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草白
浙江三门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等刊物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出版作品有《静默与生机》《我是格格巫》《童年不会消失》等。获第二十五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等奖项。
“人物是一条线绳的东西,可以带出很东西。”
书写地方文化,我们容易陷入窠臼——就地方写地方,但其实地方和世界还是有关系的,你要发现它的文学性、世界性,让它能引发人的共鸣。其实,我对地方文化不是特别了解,我在这里的行走和观看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写一些人物,古人或者今人。人物是一条线绳的东西,可以带出很东西。所以自己当时就找到了黄岩的一个户外旅行爱好者,他去过泥泊尔,但对故乡山水没有特别感觉。疫情期间,他走遍了黄岩西部的山水,因为他去过其它地方,再回到黄岩,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和自己离开家乡再回到家乡,打量记忆中地方的经历相似,会产生文学书写的对象。他的很多感受,也能引发我的共鸣。
所以我想通过一个徒步者,写出对草木、自然的情感,还有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安顿自己的东西。如果文章中有一个人物的话,我可以把很多东西放进来,例如他的生活、对于生命的看法,以及和这个地方的联系。这是我的一个写作策略,能让我写出文学性或者普适性。我觉得在了解他的过程中,也在了解这座城市。
周华诚
“驻地作家”创作计划发起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独立出版人。个人出版作品有《德寿宫八百年》《一日不作,不日不食》《江南三书》等十多种。获三毛散文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
“当我走进黄岩的时候,美好的感受像树叶一样多,但我写出来,也只有一两片。”
坐在这里,我想起释迦摩尼的一句话——“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讲法,如掌上叶。”当我走进黄岩的时候,美好的感受像树叶一样多,但写出来,只有两三片那么多。黄岩值得书写和传播的地方非常之多,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黄岩持续吸引着我们走进它,为什么?我觉得一定是有机缘的。就像为什么朵云书院坐落在黄岩?为什么大家因为驻地计划聚在这里?它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我们走进朵云书院黄岩店之前,大家积淀了几十年,迎来了契机。
我们走进黄岩,是为了兑现这片土地的向往,可能在很早之前,就注定了我们会来到宁溪做这一场分享。它不是即刻发生,也不是结束后就消失的,它会和文章一样,在时间中留下。我们的交流、书写,都是美好记忆的镌刻,它的意义会一直延续到将来。而在我看来,采风、创作技巧的重要性,其实是作家的第一感受,书斋里写不好文章,我们走出来,来到这片土地上,感受直接的生活气息,感受黄岩的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