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通途 解读和若铁路开行一周年“成绩单”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3-06-20 17: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东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西至和田地区和田市,横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和若铁路,构成了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中的最后一环,同样也是新疆“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的最后一块重要“拼图”,在2023年6月16日和若铁路迎来了开通运营一周年的日子。

在这条南倚昆仑,北枕大漠,横亘塔里木盆地南缘全长825公里的单轨铁路上,一列列钢铁巨龙飞驰而过。一年来,这条铁路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民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生之期盼,是经济之动能,是中国速度的见证,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实干写照。

这一年,和若铁路让“民心桥”越连越宽。和若铁路一年来共运送旅客36.0928万人次,不仅有效促进了南疆区域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更是结束了南疆地区“五县三团”不通火车的历史。在完善新疆铁路路网结构、方便沿线百姓便利出行的基础上,和若铁路的建成更是成为不少游客,乘坐火车来南疆“打卡”的快捷旅行之选。在这里游客伴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若羌赛乃姆”的悠扬乐曲声,欣赏着热情洋溢的“麦西来甫”舞蹈,游览着古丝绸之路中道、南道及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异域美景,对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意义非凡,让“铁路+旅游”成为沿线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这一年,和若铁路让“生态账”越算越精。新疆铁路部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沿线草木管理力度,为和若铁路安全运行构筑起了绿色屏障。为了解决沙害问题,新疆铁路部门提出“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全新理念。早在和若铁路建设开始前2021年,新疆铁路便将固沙绿化这项工作提前展开,施行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共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灌木和乔木近1300万株,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段落285.7公里,工程防沙段落62.7公里,风沙桥段落49.738公里。在2022年6月和若铁路开通时,防沙固沙已成规模,沙漠戈壁铁路沿线形成一道“绿色长廊”,新疆铁路为改善铁路沿线及当地气候环境作出了积极努力,让沙漠铁路沿线生态环境越来越美,让“绿色动能”更加强劲。

这一年,和若铁路让“发展桩”越夯越实。和若铁路助力新疆地区与内地的沟通交流,促进当地经济产业振兴和特色民族文化输出。和田的阿克恰勒甜瓜、科克铁热克的葡萄、民丰的大枣、尼雅的黑鸡、昆仑雪菊等特色产品,搭载着一列列“钢铁驼队”飞入寻常百姓家,运输成本也比以往节省了一半。其中最具特色的若羌枣也“坐着”火车踏上了走南闯北的征程,广西、广东已成为最喜欢购买若羌枣的县城消费所在地。不仅如此,和若铁路更成为新疆特色文化产业输出的重要纽带。洛浦县手工羊毛地毯非遗传承人,让曾经参加过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举办的非遗展览的毛毯产品,终于能够搭载火车远销内地海外。和若铁路通车首发列车上,且末县民间艺人弹起新疆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箜篌,一度掀起“箜篌热”,让“千年佳音”传递丝路“好声音”。和若铁路的建成让出疆路程比以往缩短1000多公里,也使南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疆铁路是答卷人。和若铁路这一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彰显了新疆铁路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车头”的不变初心,未来一幅“流动中国”的美丽新疆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王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