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使命!

来源:中国网    2023-03-21 11:02
来源: 中国网
2023-03-21 11: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粒玉米种子,从数万份育种材料中脱颖而出,最快需六年,有的甚至需十年以上。有的品种通过审定后可以上市推广,有的通过审定后就“毕业”了。

从品种培育到企业发展,再到海内外市场开拓……中国种业振兴的路上不缺问题,持续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地展现场

33.jpg

  使命在肩推进种业振兴

天刚破晓,87岁的程相文已穿戴整齐,一头钻进玉米地里,领着助手授粉、套袋、收获,观察植株长势并详细记录,在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常年的高温暴晒让他皮肤黢黑,摘下眼镜后像个农家老汉。

自1964年首次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程相文一干就是一个甲子。“几十年干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一天也离不开玉米。”这位“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说道。

早在2021年,程相文就参加了中国种子大会,那时候的他希望业内更好地创新利用种质资源。如今,种业振兴正加速推进。他所在的南繁基地田块平整,设施完善。“现在干活更有劲儿了,要选育出更多抗逆性更强、营养成分更高、适合籽粒机械化收割的新品种。”

小小的一粒种子,牵动人心,孕育希望。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主要的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这是从源头上保障种业发展,促进种业振兴,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

凡事预则立。数十年来,一代代育种家使命在肩,接续奋斗,农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培育方向也从高产向高产、优质、绿色、专用兼顾转变。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的占比超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75%和8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带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各国都在争抢制高点。

此前,国内种业龙头大北农集团已获批多个生物安全证书,转基因大豆产品在阿根廷获得种植许可,加速拓展南美市场。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石表示,“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北农在持续强化转基因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因编辑研发团队,与国内外优秀的基因编辑公司开展合作。”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成认为,未来5年将是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全面实现产业化推广的5年,重要性不言而喻

34.png

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在田间

种业振兴的根本在企业

扶企业就是扶种业,企业振兴就是种业振兴。

从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把企业作为种业市场主体、商业化育种主体,到2022年农业农村部遴选出270家企业机构,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十余年间,国家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种子企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在种业振兴五大行动里,企业扶优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不振兴,那中国种业振兴就不能说是振兴。中国种业要培养出几艘‘航空母舰’,对标的是拜耳、科迪华,期待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能够在关键技术、核心品种上能够走在全球前列。”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强调。

企业是创新主体,但目前创新资源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产学研结合这一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商业化育种体系究竟如何建立完善?

连年参加中国种子大会的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认为,“中国现在不缺院士,不缺科学家,最缺的是企业里的科学家,缺的是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创新成果只有真正产业化,才能惠及农民、造福国家。”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看来,未来五年应有机整合科研院校和企业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重大产品创制、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同步发展,走“利用中国原创性生物技术——创制战略性重大产品——培育本土化国际企业”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现代化路径,创造中国特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利用技术创新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支撑农业强国和种业强国建设。

大北农集团创种科技副总裁李军民表示,创种科技围绕我国玉米、水稻、大豆等产业发展对品种的中长期需求,聚焦关键核心育种技术攻关,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农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中科院遗传所等优势科研院所深入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的商业化工程育种体系。

35.png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玉米植株

为种业振兴厚植市场沃土

近年来,中国种业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2021年,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了6225吨杂交稻种,占全国总数近四分之一。近十年里,其各类农作物种子销量增长到1亿公斤以上,销售收入增长到25亿元以上,是一家拥有23家控股子公司的领军企业。公司董事长张琴对此感受颇深,“品种培育、技术创新是种业企业最主要的竞争力。”

先正达引领全球科技创新,隆平高科稳居全球种业前十强,北京峪口禽业成为全球第三大蛋鸡育种企业,30多家种企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但整体来看,我国种业规模企业仍然较少,市场集中度不高。

“未来我们不但要有中国市场,还要有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我们不但要有品种,还要有企业,还要有话语权,有自己的规则和制度。我们的企业是强大的,我们的技术是领先的。”马淑萍强调。

做大两个市场,要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序竞争、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品种审定试验渠道放开后,作物品种数量剧增,同质化品种多等现象凸显;与此同时,套牌套牌、仿冒仿制等也时有发生。要实现种业市场由大到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关键一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菊丹表示,知识产权是激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机制。新修改的《种子法》使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公约》1991年文本基本持平,将大大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植物品种的商业价值,对我国种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虽然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逐渐加强,但如何更好地通过商业秘密和专利制度为种业发展提供法律保护,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李菊丹说。

为世界奉献一场种业盛会

海南三亚崖州湾畔,日暖风和,万物葳蕤。

在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近2000个新优作物品种长势喜人。“这里是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硅谷论坛的地展现场,种植有玉米、水稻、瓜果、蔬菜和杂粮等类型,均为近几年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带证’品种。今年品质型、口感型品种明显增加,剥开即食的鲜食玉米、甜糯可口的板栗南瓜、橙黄色瓜瓤的彩虹西瓜,还有礼品西瓜、樱桃番茄等。”大会地展技术顾问马文全介绍。

作为国家级盛会的窗口,地展种植生产格外用心。全面优化土壤生态环境,运用新型生物复合菌剂进行超常规杀菌;鲜食玉米进行穴盘育苗播种,有效解决了鲜食玉米直播慢、不整齐等问题;坚持绿色种植,起垄覆膜全部使用了可降解的绿色环保地膜等。

36.png

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地展现场

据了解,大会地展自去年9月份就开始筹备。“我们6名管理人员和15个工人,一直守在田间,春节长假都没有回家休息,当时正赶上鲜食玉米移栽期。”海南南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管理部经理盛守龙说。

目前,展示品种基本已进入成熟期。随着大会进入倒计时,地展最佳观赏期也即将到来。每天清晨,马文全组织巡田,除了日常田间管理,还在进行查缺补漏,“今年气候偏干旱,飞虱、蓟马、蚜虫等比较严重,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当下的重点工作。”一年一度中国种业界的盛会即将召开,大会地展已做好充足准备。

2023年4月1日-4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将在海南三亚举行。在步入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第三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种业振兴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本届大会以“中国种业振兴南繁硅谷崛起”为主题,由中国种子协会、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三亚市人民政府和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本届大会将更加广泛动员和凝聚种业行业及社会力量,助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鼓与呼,为全面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策与谋。

 

(辛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