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提出,将稳投资扩大消费、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作为今年国家财政预算要办的“头三件”重要大事,并安排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3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政策精神。
与此同时,预算报告提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把牢预算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67.99亿元,比去年下降0.7%。
这“一扩”与“一紧”的安排,让社会各界读懂今年的“国家大账本”,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长期方针,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集中力量办大事。
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GDP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而2022年这一数据为3%。要实现两个百分点的增长,实施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不可少。为此,预算报告将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安排在2023年财政预算支出列项中的首位。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同时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政府投资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经济高质量、精准、可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预算报告提出,要提升科技投入效能,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等。
此外,2023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预算报告提出,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分析认为,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规模超4.2万亿元,力度为近年来最大,这使得众多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受益良多。而今年还将进一步延续和完善上述优惠政策,这让市场进一步提振信心,为实现5%的GDP预期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大规模税惠政策落地,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让企业有更多资本和精力投入在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上。
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
财政赤字率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政策积极程度的关键指标。而要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加力提效”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靠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等工具来完成,以此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
为此,预算报告指出,今年我国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同时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2023年一系列财政政策的部署安排,都需要“真金白银”来做支撑,预算报告安排,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75130亿元,比去年增长5.6%。
此外,预算报告提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同时督促地方和部门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强化日常监督,坚决防止挪用、违规使用财政资金。
根据预算安排,今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67.99亿元,比去年下降0.7%,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樊芸分析指出,除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也是解决财政预算利用效益问题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抓手。要规范预算编制,采取更为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同时还要注意规范编制程序,确保预算调查不走过场,减少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
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预算报告强调,要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未安排预算的不得支出,严格预算调剂管理。加快预算下达,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督促部门和单位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对预算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以及执行结果负责。同时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
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基本完成,使得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规性不断提高,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针对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问题,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之目的。
政府性基金作为政府收入的一部分,在调整政府财政预算收入支出结构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建议,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渐趋成熟,如果可以鼓励这类政府引导基金将已退出的部分资金循环再投资,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创投行业的持续平稳发展,进而实现对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此外,预算报告还提出了要加强对地方债的监督管理,强化跨部门协作监管,压实各方责任,从资金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加强监管,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定期监审评估,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
(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