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正式竣工

来源: 大众网
2023-03-02 16: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正式竣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总建筑面积约8.88万平方米,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权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国家历史文献保护的重要场所。

新馆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南京市极富历史特色的“城市客厅”,有效提升馆藏档案的保护利用水平,对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历史文献研究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建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全部智能化工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在内的22个子系统建设任务。

  科技加持 夯实安全底线

稳定流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决定了档案馆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中建电子为场馆建立了完备的综合布线系统,配备两台万兆核心交换机,使得档案馆信息数据在日常传输速度高达10G比特/秒,下载速率为每秒1.25G,并提供双机冗余核心,在档案馆任何地方都能保障网络高速畅通,做到服务“满分”、信号“满格”。

为保障该系统安全运行,项目团队还根据业务和办公的不同安全级别要求以及有关政策规定,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设置重重“关卡”,将档案馆对外的互联网和政务内网独立建设、分开处理、相互配合,有效增强档案馆内部信息的保密管理。

数字赋能 永葆档案“活力”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档案保管、保护、整理、鉴定、转换、存储、利用等多个环节。项目团队打造的楼宇自控管理系统作为建筑“大管家”,对馆内众多分散的设备实行全时段的运行状态监控和运算管控,不仅能降低能耗和管理成本,也能根据季节变化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考虑到纸质档案保存的质量和物理寿命与馆内的空气质量、温湿度息息相关。项目团队为档案库房量身配备了恒温恒湿控制设备,在库房内共设有111台 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一对一配备高效稳定的网络型控制器,对机组执行自动化监视、控制与调节。在档案库房中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对各个区域的绝对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传感器可将当前温湿度以数据形式展示,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自动调节温湿度,使档案的储存环境始终维持在一个舒适稳定的环境状态,

保障档案库房核心功能。项目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通过红外感应实施光亮控制,针对不同区域场合,可运行多种照明工作模式,有效控制灯具的工作时长及照明亮度,打造节能减排的“绿色档案馆”。同时智能照明还承担档案文件的保护功能,为减少光线对档案材料造成的损害,采用了紫外线含量较低的人工光源,精准控制光亮、减少光照时间,对档案的存储环境限定光强,并采取了感应光源照明与弱光保护等具体措施,通过减少“光污染”,延长档案寿命。

智慧管理 珍藏千代风华

项目团队还为新馆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科学、严谨、高效的档案数字化系统,在原有档案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的现代档案管理软件——数字档案系统,并由此搭建出项目智慧档案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高速扫描仪、高拍仪等设备,将纸质的档案保存成为电子文书等形式,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存储、以网络化连接,档案业务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从而有效提高档案馆集中储存、管理、利用和开发等环节的灵活性。

同时,智慧建造也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提前设计好设备管线交叉“路线图”,规避可能存在的碰撞,以便各专业配合协调,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中建电子安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