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淇县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掠影

来源:环球网    2023-02-20 14:43
来源: 环球网
2023-02-20 14: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几天天气寒冷,可在淇县雨露社区的游园里,却人气不减。有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唠家常的,有绕着红砖小径健身锻炼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一派安谧祥和。

来到雨露社区时,正赶上淇县的周三帮扶日,只见数名帮扶责任人轻车熟路地穿梭于各个楼栋间,按照工作任务清单,进行入户走访,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所需。

作为我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雨露社区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成绩斐然:

——2020年11月成功创建“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2020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2021年2月被河南省民政厅授予“河南省规范化社区”称号;

——2022年9月被省总工会命名为“河南省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 ……

为了实现让搬迁群众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融得进、能致富”的跨越,雨露社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搭建服务平台,打造便民生活新商圈

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土坯房到楼房,从坐石头上晒太阳到倚在长椅上聊天,从外出办事“长途跋涉”到家门口“一站式”服务……,随机询问着搬迁群众近年来生活的变化,他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曾经,交通不便、生态环境不好、房屋破旧成危房、家庭成员没有劳动力……这些都是导致群众致贫的因素。为了帮助这部分群众摆脱贫困,易地扶贫搬迁应运而生。

“最初,生活环境、习惯的改变,让搬迁群众多少有些不适应。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贴心的服务,扎实的工作,带领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尽管雨露社区没有淇县高村镇的搬迁群众,但作为镇党委副书记(挂职)的郭利明分管这个辖区,他需要时刻跟进社区的各项工作。

老百姓有句老话叫“穷家难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帮助搬出大山的村民尽快适应社区生活,帮扶干部们一直设身处地从搬迁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我们积极与县发改委等部门对接,着力打造‘一刻钟(15分钟)便民生活圈’,持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淇县高村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副镇长晋静静介绍。

随手翻开淇县雨露社区“一刻钟(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宣传册,综合服务圈、就业服务圈、社区文化圈、养老服务圈、就学便利圈、便民健身圈、健康医疗圈、绿色出行圈等11个“圈”,覆盖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有慢性病得长期吃药,以前都是去老家的定点医院取药,现在针对我们这些搬迁群众,淇县开通了‘绿色通道’,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拿药了。”淇县黄洞乡柳林村村民闫安林深感人性化服务给群众生活带来的便利。

朝阳雨露小学、幼儿园,日间照料中心,警务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平台已经建设完成。便民服务终端机、雨露生活超市智能充电桩等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了群众的日常需求。

雨露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任有印介绍,社区围绕有温度、有内涵、有颜值、有活力“四有”目标,打造新时代品质社区,切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强化组织建设,赋能基层治理再提升

雨露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淇县庙口镇、北阳镇、黄洞乡、灵山街道4个乡(镇、街道)的17个村,现有789户2362名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住在这里。

因大家来自不同村子,为了便于管理,雨露社区成立了党总支,下设雨露党支部、温洞党支部、小岩沟党支部,以“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为指引,强化基层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走进雨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区别于传统的“柜台分割式”办公,辖区群众来办事,和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办事效率更高了。

“在我们社区实行‘首问负责制’,甭管来咨询的人是哪个村的,是不是你网格分管的,小事就第一时间帮助对方解决,不好解决的事,尽快向上一级反映,并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不能把群众诉求撂一边。”雨露社区党支部书记岳晓霞说。

说起雨露社区的基层治理,也发现了一个值得点赞的工作模式,那就是曾经被人帮助的贫困户,脱了贫成为网格长,继续帮助其他有困难的群众,让帮扶精神薪火相传。刘玉佳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我成为了2号、4号、8号楼的楼栋长,平时的工作就是入户了解群众需求,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家庭,我会上门帮忙打扫卫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刘玉佳谈起自己的工作很自豪,她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了脱贫,现在又能回馈社会服务群众,生活更有意义了。

在雨露社区,帮扶干部依托“345”工作法,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成的“三社联动”;社区党总支、3个党支部、结对帮建单位、物业公司搭建的“四方协同”;以镇党委、社区党总支、3个党支部、楼栋(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构成的“五级网络”,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智志双扶,雨露社区经常开展免费理发、辅导儿童作业、健康义诊、文艺演出等活动,用温情服务,用文化熏陶,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保障政策落实,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

“我自己一个人生活,淇县文广旅局驻村工作队帮我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在小区做保洁工作,每个月有500多元钱的收入,再加上残疾人补贴、低保等政策的落实,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脱贫享受政策户孔张保说。

“两不愁三保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为了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雨露社区坚持常态化排查,确保住房安全;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实现搬迁群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困难群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缓解看病压力等。

除了以上帮扶政策的有效落实之外,淇县还依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吸引产业项目入驻,通过租金收入,以不低于70%的资金比例,用于社区低收入人群。

据悉,雨露社区通过冷库租赁,每年可收入租金38万余元,这些钱大部分用到了爱心岗位工资、社区居民用电补贴、就餐补助等方面。还有一小部分用于社区集中充电棚、电梯智能监控、微型消防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方便群众生活。

截至目前,雨露社区为有需求群众提供爱心岗位39个,电梯智能监控覆盖16栋楼36个单元,配备微型消防站20套,所有搬迁群众以户为单位每月可享受10度电的用电补贴。

想要持续帮助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就不得不提到产业发展,而这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

“以前我主要在家务农,没啥收入,自从搬迁到雨露社区,我在一家企业加工雨伞骨架,每个月能拿1600多元钱。”淇县庙口镇小岩沟村村民程爱金说,企业采用计件记工,鼓励大家多劳多得。了解到,目前该企业已累计带动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就业16人,让群众真正实现用双手勤劳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截至目前,雨露社区有劳动能力者共1410人,务工率达100%,其中技能劳动力13人,普通劳动力1032人,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365人。除此之外,社区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依托周边企业带动就业127人,省外务工并领取省外交通补贴7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与各乡(镇、街道)、行业部门对接,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持续做好帮扶项目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帮扶举措。”淇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艳丹说。(李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