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珂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从2018年至今,工信部已培育四批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中国产业升级,出口逆势增长,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了时代舞台。”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资本市场也为国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融资提供了重要平台,助其“敢闯敢投”。
开启我国高端制造群体突围之路
从第一批的155家,第二批的1584家,到第三批的2930家,再到今年的43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而在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各家企业专业化优势也进一步凸显,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专注细分市场、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很强,是我国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也是科技创新的“毛细血管”。国家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意在补齐产业生态短板。
渤海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张可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而战略新兴产业不是一两个企业实现突破就能做起来的,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提升和支撑。
张可亮认为,“专精特新”就是指挥棒,让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从“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向“三高一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和强品牌)转型升级。
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全年营收3.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30%,增速高于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约11个百分点;全年利润总额超3800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超10%,比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高约4个百分点。
此外,从行业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于制造强国战略重点领域——高端新材料、5G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数量最多,分别达2242家、941家、892家,分别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的23%、10%、9%。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灵活性更强,能够更敏感地捕捉到创新机会。”李求索表示,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往往较长,上中下游的分工较为细致。对于一些市场规模不大、但相对附加值不低的环节,正适合中小企业布局。
近日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约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为10%至30%,其中,有235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资本市场
为“小巨人”插上腾飞翅膀
数据显示,3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3年曾申请银行贷款,8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融资需求。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服务创新型企业的专业化平台,近年来,持续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有特色的“小巨人”借力资本市场实现稳健发展。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有760家企业已完成上市,公开发行募集资金3068.72亿元。其中,有162家在沪深主板上市,237家在科创板上市,327家在创业板上市,30家在北交所上市。
从板块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与科创板。而自去年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设立以来,其正逐渐被市场视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企业于资本市场的主阵地。
目前北交所已运行近一年,上市公司数量达11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42家,占比37%,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合计达73.2亿元。
“登陆资本市场既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范发展的契机,也是加速发展的推进器。”张可亮表示,北交所的成立,使得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企业的布局更加合理、渠道也更加多元。
邓海清表示,中小企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规范不透明,其融资难、融资贵更是长期以来的难题。北交所为许多中小微企业拓展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于注册制改革扎实推进的过程中,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臻完善,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上市通道已基本畅通。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借力资本市场的改革春风做优做强。(证券日报)
(孟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