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足迹,探寻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治理

来源: 中国网
2022-09-08 17: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一直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的重点。保护黄河口湿地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崇高事业。为探寻红色足迹,7月6日,山东理工大学学生会“追寻足迹,青春向党”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进行走访调研,探寻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下午14时,团队成员抵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走访调研。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调节环境气候、涵养水源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黄河流域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湿地公园的芦苇荡区域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大量鸟类、昆虫在此栖息,生物种类繁多。黄河入海口处每年都会沉积大量泥沙,治理难度极大,实践团队调研中发现,黄河三角洲湿地绿化面积极大,且植物种类多,水源涵养作用良好,与改造治理前的滩涂沙地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该地区热切响应国家保护黄河湿地的号召,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完成自然保护区的考察后,实践团队继续前往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进行调研。团队成员进入检测中心内部进行参观,调研学习当地对于黄河生态监测的措施。实践团队通过采访得知,监测中心对于黄河具有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关注黄河情况,在汛期会通过禁止游客登船参观,适时排水泄洪等方式保证游客及黄河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走出检测中心,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景区观测台处使用望远镜观测黄河,利用现代科技深入黄河风貌同时感悟黄河治理的伟大精神。

之后,实践团队来到黄河入海口石碑旁,学习黄河历代的改道变迁情况及悠久历史,体会现代黄河治理的优秀成果。实践团队在调研的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自发组织在黄河入海口处进行垃圾清理,维护黄河入海口环境。最后,成员在黄河入海口石碑前进行合影,完成对于黄河口湿地地区的调研。

在离开黄河口湿地前团队来到知青小镇园区内进行参观。同时,实践团队成员对旧址内讲解员进行采访,重温东营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知青故事,感悟知青奉献青春投身建设的精神,体会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参观知青小镇为整个实践过程增添了一抹红色。实践团队成员在调研黄河入海口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同时学习东营地区的知青文化精神,感悟自然景观的同时学习历史文化,对深刻理解国家黄河湿地保护政策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黄河入海口调研活动中,实践团队深刻体悟到东营市对于黄河湿地生态的优秀治理方案。当代大学生要主动做生态环保治理的先行者,在党的领导下,尽自己所能去保护生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对黄河入海口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定的重要政策,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贡献力量,落实社会实践调研成果,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杨守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