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理想生活方式实践 | 向外丰盈生活,向内安顿自己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5-23 11:15
2022-05-23 11: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五月的尼山,漫山林盛,次第花开,带着夏天的深情款款。在这片千年贤圣文化慷慨浸润的地方,将理想生活方式付诸实践,45平方公里的奔赴,满载耕读文明的密码,已然抵达。

在这片人文圣境中,新的未来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由艺术、美学、自然、运动、亲子串联起的生活场景,把每个平凡的日常烟火,勾勒出山川湖海的热烈与辽阔。

PART 1

首届「梦想生活节」

将美好生活付诸实践

5月,对尼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长久的社交隔离后,终于得以走下云端,到户外去,到自然中去,到旷野中去。

脱离城市的樊笼与负累,呼朋唤友奔赴尼山,创造属于自己社区的第一个节日——梦想生活节。这里寄托了关于「家」的温暖梦想,也看见了未来理想生活的模样。

不管你是初到此地的新朋友,还是经常往来这里的老相识,当生活细节有了彼此的参与,在这个疏离的世界,心与心的距离,仿佛又靠近了许多。

在艺术的边界,提供慰藉与价值保护,再浮躁的心也会变得安静起来;在奔跑的田野,一群在城市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在平静的湖边,运动带来的激情,唤醒心中滚烫的热爱。

比城市更自然,比自然更丰盛,儒学文化的滋养,人与人情感的连接,在这一刻,小镇变得异常鲜活起来。

PART 2

从学院市镇到圣人故乡

向外丰盈生活 向内安顿自己

哲学王子王德峰曾说:人生无非两件事,填饱自己的肚子,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但更多人的常态,是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耕读书院试图在人与圣贤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根植于传统,又构建未来生活方式。

重新审视城市生活和现代人的通病,从学院市镇转向更深层意义的精神构建,直面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归宿问题,在圣人的故乡,构建一个理想的修贤文化圣地、精神的世外桃源。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梦想与未来也在这里展开。深谙安静与欢乐之道的尼山,前可运动、耕田、露营、节日欢庆....以自然为主场。退可晴耕雨读、赌书泼茶、修心修贤,以安顿自己为人生自留地。

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家庭。全龄生活社区,这里是大人的自在天地,是孩子们的自然游乐场,是老者的乐活天堂。

一群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与热爱艺术的城市人,在安逸的角落,享受源源不断的物质满足和精神供应。

PART 3

文化社群共建

精神有共鸣 情感有连接

经济学家汪丁丁曾说,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粗俗,很难想像生活品质怎么可能精致的起来。

现代城市的冰冷与高楼林立,正加剧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疏离和人与人之间的独立。尝试重建一种新型的亲密关系,在交往中融合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

耕读荟,作为小镇社群组织的集合,不仅仅是一个共享平台,更是人与人情感连接的纽带。把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聚拢在一起,尝试不同的喜好,探索耕读书院的新鲜气场,并传递高级的生活方式与幸福。

2022年,是耕读书院投入运营的第一年,也是耕读书院社群生活方式的元年,这意味着将带着美好生活方式理念,创造更丰盛、更精彩的生活瞬间。

接下来,多元的社群文化将催生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儒学文化社、书画社、运动社、萌宠社、亲子社.....社群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论你的爱好多么小众,都能帮你找到趣味相投的圈子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小镇美好生活的参与者、记录者、创造者。每个人都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在邻里交往中找到情感的出口,走进去是贤圣哲学的浸染,走出来是自己的诗和远方。

PART 4

未来生活图景

美好生活 返璞归「镇」

钦佩复杂的事物,却向往生活的那些质朴与简单。传统文化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耕读书院这个美好生活小镇的未来面貌也越来越清晰。

未来的耕读书院,是尼山脚下的学院市镇,回归「诗酒田园」「晴耕雨读」的文化修贤度假胜地。

未来的耕读书院,是重视自然与家庭,情感陪伴的娱乐场;未来的耕读书院,是自然与艺术碰撞,亲近大自然的实践地。

未来的耕读书院,是生活富足、精神丰盈、灵魂自由的儒学梦场;未来的耕读书院,是邻里礼尚往来,社区充满人情味,现代与历史交汇的人文故乡。

带着对建筑、生活乃至中国文化的当代思考,以及世界大同生活理想,共创、共建、共享,让耕读书院成为儒学文化浸染、山水中生长的人文小镇,现代版桃花源。

夏天

总是和美好相连

关于未来更美好的图景

希望和你有关

———————————————————————

悠居尼山,岁月静好

耕读书院,以一方山水儒风院落

静纳世间百态,典藏诗意拾光

建面约87-142㎡国风院落

诚邀品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