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带起一片产业

立夏之后,伴随着日渐升高的气温,在位于南昌东郊、瑶湖之畔的南昌航空城,项目建设的热浪扑面而来。南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航空底色和烙印。作为南昌航空产业的龙头企业,航空工业洪都自2019年8月主体搬迁入驻南昌航空城以来,生产研发及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

一架飞机带起一片产业

来源:江西日报    2022-05-12 08:10
来源: 江西日报
2022-05-12 08: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立夏之后,伴随着日渐升高的气温,在位于南昌东郊、瑶湖之畔的南昌航空城,项目建设的热浪扑面而来。皮拉图斯完工交付中心、江西商用航空发动机工程项目、华彬航空南方总部基地等一批航空产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一个个项目落地建设,让曾经的水塘滩地被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所取代。南昌航空城变得热闹,航空产业日益红火的同时,也为英雄城南昌不断积蓄起逐梦蓝天的动力。

南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航空底色和烙印。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造出一架真正属于新中国自己的飞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能工巧匠齐聚国营洪都机械厂,带着拼劲、闯劲、韧劲,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首飞成功,这给当时的国人以巨大的鼓舞,南昌也因此在我国航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隔数十载,当年的国营洪都机械厂,已变身为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且从老工业基地青云谱区搬迁至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南昌航空城。作为南昌航空产业的龙头企业,航空工业洪都自2019年8月主体搬迁入驻南昌航空城以来,生产研发及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

一名老洪都职工告诉记者,从建厂到1952年底,国营洪都机械厂主要承担飞机的修理任务,直到1954年,“初教5”飞机成功首飞,才标志着新中国飞机制造迈向仿制阶段。

从修理到仿制,再到后来的自主研发,航空工业洪都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跨越。如今,公司不仅能生产教练机、农林机、强击机等多种机型,还能为国内外各大知名航空公司提供重要的飞机零部件,更凭借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成为C919国产大飞机的战略供应商,承担了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生产任务,相当于整个机体制造工作量的四分之一。

洪都公司的成长是南昌航空产业发展变迁的生动写照。据南昌航空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航空工业洪都、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南昌航空城落户项目由2015年的18个增加至70个,已初步形成9家整机、若干配套企业集群发展的态势。

一名南昌航空城建设者感慨道:“南昌航空城现在是‘一年一个样’,具有南昌特色的航空产业集群已具有一定规模,许多航空类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地加入‘朋友圈’。”他告诉记者,连续三年举办的南昌飞行大会,让南昌的航空品牌越来越响。很多以往流出的航空产业人才随着新的项目入驻,逐渐回流;随着南昌航空城的发展,一些新的合作伙伴也慕名而来。项目来了,人才来了,业务来了,南昌的航空产业越来越红火。与此同时,在南昌航空城,学校建起来了,超市、餐馆、体育场、公园等一应俱全,还专门建起了“大飞机之家”供产业人才居住……南昌航空城呈现出产城融合、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南昌,城市东郊南昌航空城加速崛起的同时,城市北大门的空港新城也横空出世,前者以航空制造为主,后者以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为主,两者有效协同,错位发展,唱好航空“双城记”。不仅如此,随着南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并成为中国商飞在上海总装基地之外唯一的交付中心,南昌在中国航空产业版图中的地位越发凸显。

短 评

从举全国之力造出第一架飞机,到自主研发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机、民机,再到南昌航空城的建设与崛起……这一份份努力与成绩的背后,彰显了南昌在全国航空产业版图中的实力和地位,也见证了红土地上一任接着一任抓航空产业的执着与定力。然而,面对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发展航空产业有机遇,更有挑战,需要一代代怀揣“航空梦”的人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智慧和汗水,在逐梦蓝天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记者 钟珊珊)

(钟珊珊)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