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涨价与销量增势同步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持否?

”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涨价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全球市场面临同样状况。其中,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为34561辆,同比增长159%;理想汽车累计交付新车31716辆,同比增长152%;哪吒汽车累计交付量为3.02万辆,同比增长305%。

集体涨价与销量增势同步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持否?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2-04-08 09:2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2-04-08 09: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报记者 矫月

见习记者 张晓玉

4月7日,特斯拉美国官网显示,将部分Model 3车型价格至少上调1000美元。其中,Model 3长续航版上调1500美元至5.599万美元;高性能版上调1000美元至6.299万美元。而就在3月份,特斯拉刚刚对美国及中国市场进行多次调价。尤其是在3月10日到3月17日,短短8天时间里3次上调中国市场产品价格,涨价幅度为1.506万元至3万元。特斯拉方面表示,未来是否继续涨价尚不可知。

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特斯拉涨价并不是孤立事件,实际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在涨价,直接原因还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包括锂、镍、钴等金属和化工材料等,加上疫情原因导致物流运输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局势导致供应链预期不稳,形成了多次涨价。”

多家车企开启涨价模式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去年年底至今,由于成本压力,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多次上调售价。中国市场方面,在今年3月10日至3月17日期间,特斯拉3次上调旗下产品价格,其中,国产Model Y高性能版车型价格上涨3万元。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斯拉涨价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上游原材料的供需矛盾,以及特斯拉自身的品牌效应等,“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知名度非常高,在全球有很多用户和粉丝,大家愿意去交定金,排队等待新车交付,这也是一种供需矛盾,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特斯拉有涨价的底气。”

事实上,除特斯拉外,近期,国内部分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宣布涨价。

4月6日晚间,极狐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5月1日起,对极狐品牌所有车型进行一定的价格调整,具体调整方案将在2022年4月30日前公布。同日,奇瑞新能源宣布,将对部分车型价格上调2900元至5000元,此次价格调整将于4月7日零时起生效。4月2日,极氪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1日起涨价,具体涨价方案将于4月30日前公布。3月31日,上汽荣威公告称,将于5月1日零时起,对旗下荣威i6 MAXEV部分车型和荣威Ei5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价格上调3000元至5000元。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除上述车企外,截至目前已有长城欧拉、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小鹏、哪吒、吉利几何、零跑、东风岚图、长安新能源等近20家车企官宣涨价。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车企官宣涨价的声明中均提到,涨价原因是受电池、芯片等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

丁少将对记者表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与特斯拉一样,面临着成本压力,因此涨价会成为行业集体动作。“目前来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还没有见顶,需求端依旧旺盛,产能扩张也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新能源汽车价格在短期内依然会维持高位运行。”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涨价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全球市场面临同样状况。由于产业进入爆发期,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短期内或仍将呈现涨价趋势。”

而在张翔看来,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部已经做了一些调整,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内产能的释放,未来新能源汽车涨价会有所缓解并逐渐趋于稳定。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势不减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多家车企宣布涨价,但新能源汽车销量涨势依旧不减。4月份以来,已有多家新能源车企公布3月份及一季度销量数据,多家车企创下业绩新高。

4月2日,特斯拉公布2022年一季度产销情况,今年前三个月产量为305407台,全球交付量达到310048台,同比增长67.7%,环比增长0.5%。4月5日,比亚迪发布产销快报,一季度共销售新能源汽车28.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23%,环比增长7.6%。

此外,小鹏、理想、哪吒等造车新势力一季度累计销量突破3万辆。其中,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为34561辆,同比增长159%;理想汽车累计交付新车31716辆,同比增长152%;哪吒汽车累计交付量为3.02万辆,同比增长305%。

中信证券分析称,新车价格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需求的首要因素,不必对涨价过度悲观。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新能源汽车较燃油车仍有巨大优势,特别是近期油价大幅上涨,凸显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优势。

浙商证券同样表示,新能源车全面性提价影响偏短期且有限,购车需求不会因为涨价而消失,新能源车消费趋势不可逆。(证券日报)

(矫月)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