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代理投诉”,培养正确维权意识

来源:中国网    2022-02-28 14:19
来源: 中国网
2022-02-28 14: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代客恶意投诉现象频发,不法分子谎借“专业处理投诉”的名义,通过社交网站、论坛等渠道发布“投诉教学文章、短视频”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传授消费者“投诉专业技巧”,甚至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直接代替消费者进行恶意投诉,并向消费者收取高额费用。代客投诉的形成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对金融行业与社会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代理投诉”的风险性

消费者刘某在某社交平台看到视频宣传称“可为其代理投诉,向金融机构及监管进行维权”,刘某正巧因收入降低导致无法还款,便在视频评论区进行留言并咨询。

不久,“工作人员”便私信刘某,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工作人员”告知可代理刘某与金融机构进行协商,计划将欠款分为60期,并免除期间所有息费。同时,“工作人员”要求刘某在维权过程中不要出面,也不要接听金融机构的任何电话,并向刘某索取了3000元的投诉代理费。刘某根据“工作人员”指导,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并签署了代理协议。此后,在刘某等待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工作人员”指导拒接银行电话,直到收到法院传票时,刘某才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此时,刘某再向“工作人员”请教对策时,才发现所有联系方式均已显示为空号,之前看到的视频也因违规被下架禁播。

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维权?浦发信用卡温馨提示:

1.部分所谓“代理人员”通过编造、扭曲事实,反复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人为延长维权时间及流程,导致消费者错过最佳处理时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征信不良后果。

2.“代理人员”在代理投诉过程中会向消费者索取如身份证、银行卡号等个人关键信息,极易发生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风险。

3.消费者应当理性维护自身权益,以合理合法的途径提出诉求,切勿轻信所谓“专业人员”指导,采取恶意投诉等方式进行维权。

4.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维权意识。若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消费者可通过调解等方式进行理性维权,积极配合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妥善处理争议。

(王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