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心之所感》

来源:中国网    2022-01-19 16:59
来源: 中国网
2022-01-19 16: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对于画家而言,目之所及的描绘远不如心之所感的表达来得更为深刻,当画家能够表达出内心最直接的感受时,才能真正展现出绘画艺术的魅力。而设计的要求则与绘画不同,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常被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表达出一种设计所特有的规则和理性,他们需要设计更多符合时代,符合大众需求的创意作品。因此,设计师不能像画家一样随心所欲。作为两者综合的艺术家则需要拥有画家与设计师兼容的能力。既能表达自己,又能理解他人,这需要极为敏锐的感知和同理心。

2021年末由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上海设计暨第二届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高端论坛圆满举办,该论坛汇聚了当代国内艺术殿堂众多优秀的艺术设计界学者、设计师组成,有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各知名院校的学者参会,来自上海大学Mod's Art College的孙菱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论坛中,孙老师针对《中国职业设计师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而展开,在演讲的最后她呼吁:“设计是关乎个人、关乎家庭、关乎社会、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大众生活为目标,提高人民审美和文明的程度,使设计立足于帮助社会和谐进步,是广大职业设计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并希冀通过该主题演讲,引起设计师群体对于设计职业未来发展的关注与重视。

  (作品:给予帮助完善你我)

当被问到作为艺术与设计兼顾者又应该关注到什么时?在采访中孙菱回答:“对于绘画,我描绘的并不是肉眼所见的具体对象而是我内心所感的表达。对于设计,我在设计师视角时与在绘画视角不同,设计更需要在日常中发现大众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并能够帮助大众提高审美的作品。”

  (作品:寂)

被问及未来时,孙菱十分明确的答道:“我想用画笔绘出所思所想,用设计帮助大众改善生活,用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心灵的觉知。”我想这是她的初心,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持。

2018年,她曾凭借作品“般若系列作品”成功入选“中国艺术家绘画作品法国展”。该展会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那年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标志,外界对于此次给予了高度关注度,展览邀请了法中友好协会的负责人福乐、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的负责人芬妮·马丁、里尔鲁贝市文化部部长艾维瓦格特及周边城市文化部部长出席了开幕式。对于孙菱来说,般若系列的发心在于诠释都市青年的内心焦虑与浮躁背后的性空,它希望通过线条与色彩的抽象表达,使观者内心能够通达与放松,《欧洲人报》、《欧洲时报》等法欧媒体均对这次艺术活动予以报道及好评。人们对她最大的评价便是“她的作品似乎被注入了灵魂”。从业至今她斩获中外艺术与设计相关奖项与荣誉2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20余篇、出版书籍3册,曾被国内外媒体报道10余次。除此以外,她还是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的发起成员、国际设计协会IDA、中国设计师协会等会员并兼任上海大学国际活动项目研究中心和上海观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

在这种多元身份之下,她不忘初心在创作风格上积极汲各艺术思潮的养分,以求不断地丰富自我艺术风格,从而能通过抽象的语汇表达艺术之美、简约的设计风格表达设计之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