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厦门市翔安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翔安区代区长李毅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回顾2021年全年工作及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随即亮明了2022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展望、思路及目标。新时期、新征程,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岛外大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主力军,翔安以当仁不让的拼搏与担当,在全力战疫的同时,加速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成为厦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两个“增长极”。
如今,生活在翔安的市民们幸福感满满。(图片由翔安区提供)
回顾2021
迎难而上,经济发展彰显活力
一年来,翔安区慎终如始推动防控常态化,采取硬核举措应对今年的本土疫情,疫情防控有力有效,连续664天实现本区病例“零新增”、防疫人员“零感染”、关键节点“零反弹”,成为全市“零病例”的区,获国务院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产值增长8.3%,工业对经济贡献率保持60%;限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0%,总量达140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70%。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科研技术全国领先的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落地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25亿元,位列全市第二;专利授权量增长7%,每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全市第二。
项目攻坚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2亿元/天,位列全省各县(区)首位。全年土地交地1.04万亩、房屋拆除112万平方米,重大片区土地征收和交地量占全市一半。
强势推进,城乡格局加快拓展
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航空新城取得重大进展,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全面铺开,环东海域新城加快推进,同翔高新城有序建设,“四座新城”完成投资713亿元,成为厦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乡村振兴亮点凸显,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现场会在翔安召开,污水治理及垃圾分类“翔安模式”获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
城区功能品质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建管更加精细,社区治理更加高效。地铁4号线(除大嶝段)全线贯通,翔安大桥、东坑湾大桥轮廓初现;地铁3号线开通运营,累计客运量256万人次。
探索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全省的区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效显现,首批283项审批服务事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出台“春节留厦8条”“助企纾困10条”等扶持政策,为企业新增减免税费1.6亿元、协助融资12.3亿元,兑现财政补助3.8亿元。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新增入库项目1639个、落地1432个,引进北京国寿等12个高能级项目;民企招商实绩全市第一,央企招商实绩全市第二。
对外交流持续拓展,深化对台交流交往,新引进苏澳文维等一批台资企业,设立“台胞审批专窗”,建立全市首支台胞志愿者服务队,疫情期间在翔台胞台企积极参与、同心抗疫,被央视等媒体多次报道。
增进福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建设再上台阶,深化“河(湖)长制”,创新“三水”联治模式,新建30公里污水管道,完成27平方公里正本清源改造,建区以来监测断面平均水质首次实现100%达标。
公共服务扩容提质,新建15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1.4万个,开办双十中学初中部、实验小学翔安校区等“跨岛名校”。市第五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全市第四、岛外第一。
民生托底走深走实,全年民生支出61.5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73%。出台“转产就业帮扶12条”,新增就业2.1万人,被征地人员参保2618人。
平安建设持续深化,生产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平安三率”排名全市首位、全省前列。
展望2022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翔安发展“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翔安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聚焦实体经济,通过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培育创新产业集群,为建设创新翔安提供强劲动能。
聚焦城乡统筹,通过攻坚提速重大片,深化提升产城融合,全面提质乡村振兴,为建设繁荣翔安开拓发展格局。
聚焦宜居环境,通过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翔安夯实治理基础。
聚焦改革开放,通过打造招商引资新洼地,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打造开放交流新平台,为建设活力翔安争创竞争优势。
聚焦人民向往,通过推动民生服务向“优质均衡”迈进,风险防范向“源头管控”迈进,基层治理向“善治共治”迈进,为建设幸福翔安补齐民生短板。
今后五年战略任务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建设生机勃发的创新翔安。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新跃升,建设产城融合的繁荣翔安。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新跃升,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翔安。
■推动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新跃升,建设开放包容的活力翔安。
■推动人民高品质生活实现新跃升,建设和谐安康的幸福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