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2021年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增速达到GDP增速3倍以上,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地方上,已有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北京、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均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了重要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并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等四个方面对未来5-15年数字中国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数字经济”被明确认定为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一词也成为多地规划文件中的关键词。可以预见,未来数字中国建设将会进一步加速推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8日下午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2021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要以 5G 等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要素为驱动力,聚焦交通、能源、制造、农业及水利、教育、医疗、文旅、社区、家居、 政务等十大场景,拓展数字化生活、生产和社会公共治理领域新应用,加快数字化服务应用产业生态建设,打造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 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数字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全产业链数字化有待加强。数字经济伴随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当前企业数字化改造整体呈现“偏消费端”,即“偏产业链后端”的特点,企业自发行动,各自为战,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传统行业转型遭遇瓶颈,数字产业链不完整,畅通经济循环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其次,部分传统行业对于借助数字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主动意识不足,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整体性统筹规划不足,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方法。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当前,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赋能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将数字经济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中,数字改变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过去20年是数字经济从诞生到成长的懵懂过程,那么当数字经济新业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今天,就需要我们认清本质、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构建好这一全新业态。
全面赋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转型升级的平台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对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长期致力于企业移动数字化发展的“.手机”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华瑞网研副总经理尹寒认为: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全面提升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必须从实际出发,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应用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可应用的、可复制的、可持续性发展的。
比如,作为互联网基础性资源,“.手机”域名不仅为企业主提供了移动互联网上的统一入口,而且,企业通过使用与企业品牌、商标等标示相匹配的“.手机”域名,也打造了移动互联网统一品牌和标识,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品牌推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借助域名这样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搭建微入口,成为现阶段企业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建立品牌、搭建平台、整合推广的优良选择。
以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创新应用为抓手,可以拓展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提高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和共享性,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从而打造新型数字服务应用场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对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融合,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