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空间“留白”,好街如何为美好生活做加法?

来源:东方网    2021-12-03 15:13
来源: 东方网
2021-12-03 15: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柴米油盐的家庭事务穿插在繁忙的工作之间,不知何时,生活剥夺了人们安心“宅”家的权利。“原来一加班,孩子老人都没人照顾,换了一家又一家家政公司,踩了无数‘坑’,实在太糟心。现在家门口的功能齐全了,情况确实改善了很多。”好街宝妈周女士感叹到。

诚然,快节奏的都市步调让现代人无暇兼顾生活细节,但居民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也恰恰暴露出了社区服务的“短板”。而如何让社区商业与生活服务叠加出完美的生活“加法”,或者可以在绿城商业的经典案例中找到答案。

  商业门店“扎堆”,生活性服务业“没地儿”

近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出台,重磅发布了“生活性服务业30条”,并鲜明地指出部分城市社区商业门店“扎堆”,缺乏公共用地“留白”意识,导致社区生活性服务缺少足够立足空间。正是由于社区商业与生活服务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致使居民在购买生活服务中不断“踩坑”。而部分生活服务商家的“一锤子买卖”“服务承诺注水”“充值跑路”等不当操作,也使居民在无形中被割了“韭菜”。

“我们做商业运营,应该把商业比例降下来,把生活服务放进去。”绿城商业总经理蔡峥认为,“只有注重居民的日常需求,才能提供‘有温度、 人性化’的生活服务。”

  绿城商业的每一次领先尝试,均围绕着生活的温情与居民最质朴的需求。

作为赋能社区商业发展的先行者,绿城商业目睹了居民生活的诸多不便,率先将生活服务前置,在好街引入六大核心基础业态和一项增值业态,真正以功能完善的服务点亮了居民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对生活需求“最了解”,生活服务才能“最精细”

“要什么”决定着“做什么”。社区商业与服务如何能完美融合?关键在于做到对居民生活需求的“最了解”。

养老、育幼、家政,甚至是收发快递、邻里话家常等等,都是居民最为现实的需要。为此,绿城商业在赋能社区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力求为居民提供“最精细”的生活服务,实现了社区商业与生活服务的深度融合。

寄托了绿城美好生活理想的杨柳郡园·好街,以“5G精致生活范本”为提振消费提供了社区解决方案,让穿着拖鞋下楼“近”享一刻钟便捷生活,成为了一种常态。

友邻们可以在好街上共商共议、亲密交流;在纯真年代书吧中感受时光静静地流淌。好街一家亲邻里公益的增值服务更让居民一同“动起来”,让一次次的“小参与”汇聚成了美好生活示范区的“大公益”。而好街好市、四季主题活动、“生活派”等别有新意的创新设计,则真正解决了居民在育幼、养老、婚嫁、社交等多方面的生活烦恼。

不得不说,绿城商业的“商业不商”风格在居民的生活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破除瓶颈,绿城商业生活性服务的品牌重塑

“生活性服务业30条”的出台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人们更关心生活将迎来哪些变化。为此,绿城商业在商业思维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一如既往地关注居民的美好期待,着力破除场地及生活服务“小散乱弱”瓶颈,在好街成为“浙江样板”的基础上,重塑生活性服务的经典品牌。

在好街的空间规划中,更多地为生活性服务“留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位”“托位”“床位”,补足“一老一小”、公共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在线技能培训、数字健康、数字文化场馆、虚拟景区、在线健身、智慧社区等新型服务应用,推进养老、育幼、家政、物业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发展。

此外,绿城商业将持续加强“商业微更新”,在盘活旧商场的过程中,实现“一点多用”。通过服务网点设置、开辟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容更加丰富,让居民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真正实现社区生活服务的“无盲点”精准供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