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环保、效率”新名片 中国五冶集团马钢筒仓项目建设纪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17 19: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薛家洼是马鞍山沿江生态区、港区、马钢工业区“三区合一”的交汇点。紧邻薛家洼而建的马钢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钢铁事业的腾飞。在这里,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轧机以及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

现如今,中国五冶集团承担起了马钢绿色转型、迈入世界先进钢铁企业队伍的重担,五冶人用三年时间履行了开建时对马钢和钢城百姓的承诺——一江碧水,一片蓝天。

不辱使命,绿水青山履承诺

“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是薛家洼码头的真实写照。传统露天开放式煤场因投资少,技术成熟,建设简单,堆放不同煤种有较高的灵活性,得到煤炭企业的广泛运用,但由于煤场占地面积大,受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较大,入炉煤含水率不稳定,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凭借着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中国五冶项目团队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用3年时间让20座大型筒仓傲然矗立,“绿色、环保、效率”成为了马钢煤场的新名片。  

马钢筒仓项目在项目策划时以煤进仓,减少扬尘和空气污染为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筒仓输入系统、筒仓本体,粉碎系统和输出系统四部分。施工内容为在马钢N3、N4煤场料条内新建内径20.68米,高48.5米,壁厚340毫米的混凝土筒仓20座以及配套筒仓的相关通廊、转运站、电气室等辅助设施。从项目论证伊始,项目团队就做出了清晰的定位和坚定的承诺,大型筒仓不是简单的把露天煤场的煤装进仓内储存,而是通过优化煤炭运输和提升煤炭质量,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环保工艺。项目建成后,马钢煤原料实现全封闭的筒仓储备,提高了料场的存储能力,有效控制了煤的含水量,减少了物料的暴雨天流失,降低了扬尘;并通过增绿、还绿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炼铁区域的清洁生产,减轻了对周边大气和河流的环境污染,为钢城留下一片蓝天和一江碧水。

“深基坑边坡支护做不好,就如同放置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基坑极易坍塌,煤浸泡过的水就会通过地下水流进长江,后果不堪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2转运站,B2转运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基础埋深达16米,整个工段相当于一条运输生命线,直接影响到煤进仓的安全和环保效益。B2转运站北侧紧邻原有煤场一号转运站,卸煤坑基础埋深接近9米,一号转运站基础埋深接近13米;东侧基础边距离铁路轨枕边仅不到2米,且周围有大量老旧构筑物和火车铁轨,给B2转运站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过项目专家组多方讨论,最终对工程设计上调整了整体布局,决定在轨道一侧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桩混合工艺形成混凝土挡土墙,并采用四排钢绞线拉锚,挡土墙面层喷射混凝土并内配钢筋网;在南侧采用1比0.2放坡,土钉墙支护面层喷射混凝土并内配钢筋网;北侧采用1比0.75放坡;无建筑的西侧采用1比0.75两级放坡,中间平台宽度达到2米。为了防止基坑出现变形和坍塌,项目自开挖之日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往前赶。仅此一项工程,项目建设团队就用了一年时间,但为了项目的安全、环保,两个字——值得!

夙夜匪懈,三年会战铸精品

三年会战,马钢煤场机器轰鸣,不仅震撼着钢城薛家洼的土地,也激发了每一个五冶人的工作激情,他们用汗水诠释这样一个信念:筑牢每一根钢结构、拧紧每一个螺丝、焊牢每一条焊缝、调准每一路仪器,创建一流工程,展示五冶形象。

60米的筒仓有多高?相当于一栋18层高的住宅楼。马钢筒仓项目新建20个大型单元,工程量大,施工场地狭小。面对巨大压力,项目团队并未退缩,他们坚信没有攻克不了的困难,誓要把煤山新家造起来。

2018年8月进场后,原有马钢焦化厂施工场地限制、建筑物错综复杂,项目钢结构首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项目部员工心急如焚。“干脆,我们就把会议室搬到施工现场,搭个棚子现场办公,加快调度!”姚书强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项目部现场办公会一开就是三个月。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阶段认真组织施工图会审,从设计源头把握质量,加强施工方案会审,从措施上保证质量,从程序上控制质量。

图:马钢筒仓项目管理团队

钢结构安装难度最大的就属115/215第二跨通廊,该跨通廊长58米,重达92吨,横跨马钢进出厂道路的主干道、马钢铁路和钢结构厂房,施工场地极度受限,吊装作业极具挑战性,是整个炼焦总厂难度最大,危险性最高的通廊吊装。为了保证此次吊装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管理团队多次与马钢炼焦总厂和马钢铁运公司开会讨论确定吊装时间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决定采用500吨和600吨两台大吊车进行吊装作业。吊装前夕,项目总工组织测量人员和技术人员争分夺秒进行实地测量,反复修正完善吊装方案,并在吊装前一天顺利完成专项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了吊装作业万无一失。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项目部花费大代价建立“空中屏障”,严格测算吊车的站位和施工场地的平面位置,确保大体积的吊车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顺利进出。项目仓顶为整体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跨度大,结构自重大,单仓混凝土方量最大221立方米,混凝土自重552.5吨,单仓仓顶面积约414平方米。经数十次的摸索和实验,项目经理姚书强决定采用“贝雷架吊模法”施工工法,这种工法的难度在于整体调度难度大、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中间任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项目团队凭着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极限化的技术操作本领,远超常人的胆量、意志、体能,成功完成仓顶连续不间断浇筑任务,实现了大跨度、大面积仓顶施工。

三年会战,马钢项目累计实现安全施工382天,安装钢结构通廊1450米,铺设胶带机近5200米,多次获得马钢标化工地。滚滚长江水,三年寒暑交替的日日夜夜,见证了五冶员工的辛勤汗水,目睹了用汗水和心血浇筑出的高耸如林的筒仓群,就像一座座丰碑记载了五冶建设者们的点点滴滴......

乘风破浪,旌旗筑梦薛家洼

开工试车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难点,也是工程质量的试金石。

联合试车分为两个阶段,空载运行调试和带煤运行调试。由于整个筒仓的皮带机分布广,跨度大,皮带机数量多,需要大量熟悉筒仓的专业人员进行巡视和排查,且留给调试的时间并不充裕,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问题。为此项目部在调试前对所有人员进行了安全交底和技术培训,分专业、分层次组织确认各装置开工条件,全面清查设备,查找设计漏项、查找工程质量隐患,对查处的问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为试车全面扫清障碍。调试期间大家都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衣服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擦汗都夹杂着煤灰。吃饭时只要呼叫机一响,就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奔赴现场。

进入冲刺阶段后,由于厂区兄弟单位陆续开工,在设备调度、空间运用上产生大量冲突,导致项目无法按照原有方案进行施工,项目设计发生较大变更。

“党员同志站出来,任务攻坚我们先上”。这是项目经理、同时也是项目党支部书记姚书强下的作战指令。早上6点天还没亮,姚书强就带领项目班子一众党员扎在了项目现场,查看设备、检查登记、进度验收,对当天的施工计划作出适时动态调整。2个月的时间,姚书强熬瘦了身体,熬白了头发。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带领着员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一份耕耘终见回报,联合试车按期完成并在2021年10月顺利投产。

滚滚长江水,浓浓钢城情;江水一路向东流,流不尽五冶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唱不完三年会战的五冶战歌。马钢见证了五冶人的一次伟大创业。截止到2021年10月16日,马钢炼焦总厂南区新建筒仓项目一二期已全线交付投产,成功转型为当今世界领先的智能化储配一体ECIA-E型煤场,实现了企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中国五冶项目团队用行动履行了对马钢和钢城百姓许下的诺言——一江碧水,一片蓝天。

(图片由中国五冶集团提供使用)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