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试水”。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个“高”,体现在哪些方面?
即将于10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上,自贸试验区建设、全球生态安全等话题将列入讨论。近日,围绕8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和所需防范的风险等问题,国务院参事室自贸试验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高”主要体现在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目前21个自贸试验区都包含了改革创新的五大基本定位。
自贸试验区五大基本定位
赵晋平说,从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以来,经过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自贸试验区已经有21个,所涉及到的区域也由当时的上海逐步扩展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延边地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高”主要体现在为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之后,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和推广。目前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都包含了改革创新的五大基本定位:
一是加大政府职能改革。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改革,许多成功经验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二是加大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如今,中国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三是加大贸易发展方式转型和监管方式改革。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深化,货物贸易发展对带动中国经济,乃至稳定全球经济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蔓延之下,全球服务贸易都受到很大冲击。但是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降幅相对稳定,只有1.4%左右,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中的份额也明显上升。
四是加大金融开放创新改革。特别是2018年设立海南自贸试验区以及之后的海南自贸港,都把多功能的自贸区账户改革作为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加强法治化建设改革。自贸试验区在推进制度创新时,需要通过自身法制化环境的完善,来为这种创新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单一窗口”护航贸易发展
自贸试验区的试验和实践,不少成为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赵晋平表示,截至目前,在国家层面,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或特定区域范围复制推广。各省、市、自治区,也从地方层面利用自贸片区和当地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进行了制度创新。
他谈到了两个例子。
第一,一些量化指标反映出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国21个自贸试验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千分之四,而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20年,这一比重已上升至17%。
第二,“单一窗口”遍地开花。通过在不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目前,贸易单一窗口制度不仅在各个自贸区,甚至在全国多个城市普及,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通关环境和条件。
赵晋平特别指出,2016年在对福建自贸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厦门片区单一窗口、特别是外贸单一窗口制度创新成效显著。现在,国内其他地方的单一窗口企业受益面普遍显著提升,程序和单据也逐步实现了统一和标准化;单一窗口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也由最初的进出口业务、拓展到投资、税务等许多领域。
将六大风险堵在国门之外
从目前的经验和趋势来看,21个自贸试验区发展有哪些风险值得警惕?
赵晋平认为:“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开。”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只有建立起完整、高效、坚实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开放的大门才能开得更大。
他认为有六方面风险值得警惕。
一是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风险。
二是涉及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风险。
三是涉及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领域的风险。
四是涉及生物制品领域的风险。
五是涉及金融领域的风险——这也是最容易发生风险的领域。要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防止国外金融市场的波动直接波及到国内,进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冲击。
六是涉及信息安全领域的风险。在开放数据跨境流动的同时,要确保这种流动是在有序、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把会带来负面社会影响的信息传播风险堵在国门外。(完)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