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 “十四五”促就业蓝图绘就

《规划》还创新提出了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支持保障、劳务品牌促就业等行动计划,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变化。针对制造业结构性就业问题,《规划》强调要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业链与培训链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中,人才培养要跟上。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 “十四五”促就业蓝图绘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9-01 07:59
2021-09-01 07: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

“十四五”促就业蓝图绘就(锐财经)

本报记者 李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1日 第 03 版)

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5%……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工作,也勾勒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8月30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

经济向好支撑有力

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十三五”期间,就业交出不错的成绩单。如何研判“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

“促进就业方面还会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以及大量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上我们有信心使就业保持稳定态势,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牢固的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说。

从积极因素方面来看,经济长期向好为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服务业和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双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新动能。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带动就业逐步企稳。今年前7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近75%;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这为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

从风险挑战看,首先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十四五”时期,预计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会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其次,城镇就业总量压力也仍然存在。未来一个时期,要在城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预计每年将超过千万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规划》主要的着力点,可用三句话概括:扩容和提质双向发力;培训和服务双轮驱动;保重点和防风险双侧协同。

扩容和提质双向发力。扩容就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提质就是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就业。

培训和服务双轮驱动。更加重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在职业培训。“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实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7500万人次。将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兜底保障职能,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效能。

保重点和防风险双侧协同。保重点就是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防风险就是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加强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增强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切实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兜牢民生底线。

此外,《规划》还创新提出了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支持保障、劳务品牌促就业等行动计划,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变化。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制造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突出,“十四五”时期将采取哪些举措支持制造业用工,促进高质量发展?

高杲分析,从长期来看,制造业就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结构正在深度调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熟练工、技术工持续性短缺,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出现了结构性缺口。

《规划》对促进制造业就业作了专门部署。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明确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在提高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提升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对年轻人就业的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

针对制造业结构性就业问题,《规划》强调要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业链与培训链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中,人才培养要跟上。此外,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服务,包括健全重点企业用工的常态化服务机制,针对一些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联系制度等。“要在促进制造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高杲说。

(李 婕)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