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关爱日:全球近半患者在中国,需重视早诊早治

来源:新民网    2021-08-25 14:18
来源: 新民网
2021-08-25 14: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食管癌素有“中国特色肿瘤”之称,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也呈现出地域趋势,在太行山两侧区域,如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高发。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报告,2020年中国新发食管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高达32万例和30万例。2020年起,由白求恩公益基金发起,将每年8月24日定为“食管癌患者关爱日”。

  图说:谭黎杰(中) 受访者供图

8月24日,在今年的食管癌患者关爱日到来之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谭黎杰教授表示,我国食管癌高发与国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喜爱吃腌制食品、辣食、烫食,这都可能损伤食管健康,如果吃饭时总喜欢狼吞虎咽,更可能患上食管癌。此外,近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牵头主导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长期的抽烟饮酒习惯,也会大幅增加患病风险。

谭黎杰介绍,食管癌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简单来说,就是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逐渐从能吞咽干食,到只能半流质饮食、最后只能进食流质食物。在临床中,如果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这类症状,那么这意味着他很有可能已经进入到了疾病的中晚期阶段。谭黎杰提醒,肿瘤治疗要重视早诊早治,像食管癌这种早期症状隐匿的肿瘤,要更加强调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

“虽然现在我们倡导肿瘤应当早诊早治,但是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谭黎杰说,临床上常常遇到患者说,他喝酒一下子胸口烧心,或者在吃一些比较难咽的东西,比如说药丸时,觉得吞咽不舒服。但是这种症状通常也是很偶然的,所以往往会被患者忽略。很多时候,患者是在胃镜筛查当中发现已经患上食管癌。所以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吞咽习惯、吞咽舒适度有改变,而且你又有长期抽烟、喝酒、或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那么就要提高警惕。另外还有喝酒容易脸红的人,他们的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相对比较高。“到目前为止,要早期发现食管癌,除了胃镜没有第二个办法。”他坦言。

谈及食管癌的治疗,谭黎杰表示,食管癌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这四个主要的手段。对于早期患者而言,手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根治性治疗。但是,超七成中国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事实上,在过去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由于脏器的解剖特殊性及肿瘤本身的特殊性,食管癌药物的进展突破是非常缓慢的,晚期患者的用药选择有限,五年生存率仅在15%左右徘徊。

去年6月,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已在国内获批用于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今年3月,帕博利珠单抗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更有望于近期在中国获批。

创新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改善带来了巨大的突破。谭黎杰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年近七旬的患者在经历多次手术、化疗、放疗后,先后出现了腹腔淋巴结转移与肺转移,在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后,他的转移病灶在一年多时间里持续缩小,再结合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手段,患者不仅获得长时间的生存,并且生活质量始终很好。

过去十多年间,在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的努力下,在基层县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时任主任委员赫捷院士的带领下,深入到全国20多个省的地级市、县级市进行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巡讲,科普外科与综合治疗的最新方案,帮助我国食管癌治疗的资源均一性与总体水平收获了显著提升。谭黎杰表示,未来仍需不断重视肿瘤的早诊早治;另一方面,随着靶向、免疫等创新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可进一步探索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为中晚期患者找到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有望实现带瘤长生存,同时实现活得好、活得长。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左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