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春天这样令人难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突如其来——
发生在岁末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其汹汹袭来之势,深刻改变了2020年的春天,而最早遭受这一重大危机冲击与考验的中国,以巨大的魄力、惊人的壮举、勇毅的付出,最早阻断了疫情的传播,让这片土地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家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
当人们还在因疫情引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担忧的时候,一个迫切又关系重大的问题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白色污染”卷土重来……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性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全感。然而,这些防护物资多为一次性塑料制品,疫情期间防护用品需求的大涨带来了这类塑料制品的激增。
当口罩污染成为全球污染的又一大新型污染,无疑是雪上加霜。大量持续使用口罩的常态化趋势、450年才可降解的原材料、医疗废物中病毒的二次传播,都令口罩这一新型污染比此前的塑料污染严重性更甚。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留下了70亿吨塑料垃圾,被称为“白色污染”。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最为明显。据《科学》杂志报道,每年有800万吨的塑料被冲入大海。更可怕的是它们所产生的大量塑料微粒,通过海产品、海盐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巨大的健康危害。破解“白色污染”之害,一直是全球科学家努力的重要方向。
自2008年国家颁布“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政策法规以来,12年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先后共出台了14项法案、规划,加速推进限塑政策落地。
国家在布局、科技在研发、企业在行动。
日前,中国运鸿集团率先研发出聚乳酸全降解无纺布和生物全降解植物纤维淀粉餐具技术,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且此项技术已通过德国LFGB检测认证及CE检测认证。
此项技术以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经细菌发酵和化学合成而得到的新型高分子纤维原料,还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领域(口罩、防护服等)及生活、建筑、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良好的耐气候性,强度保持率高,可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实现对环境零污染。
此项技术,颠覆性地解决了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带来的世界性难题。
塑战速决,运鸿集团再立新功。
“无孔不入”的塑料垃圾
有一样东西,同时兼具着二十世纪“最伟大”和“最糟糕”的发明。
1906年,有一个名叫贝克兰的学者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填料后,首次合成了酚醛塑料,这是第一个完全合成的塑料。
这个完全合成的塑料一出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在至此之后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塑料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如运输、娱乐、航天、建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塑料无处不在。据统计,仅2018年,全球的塑料产量就已经快达到3.6亿吨。
英国《卫报》曾经将塑料袋评选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全球每年用掉5万亿个塑料袋。
在泰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泰国人很喜欢用塑料袋。泰国环境质量促进部门的数据显示,曼谷每人每天平均使用8.7个塑料袋,而一个塑料袋被使用的平均时间只有12分钟。为了这12分钟的“寿命”,每一个塑料袋需要耗费大约450年才能彻底降解。
在印度,塑料污染也困扰着当地民众。海量的塑料垃圾堆积在新德里泰米尔·纳格尔贫民窟附近。塑料瓶、包装袋、食品包装纸和其他碎屑在排水沟中流动,淤积在发臭的下水道里。儿童在垃圾堆上跑来跑去,以塑料水瓶等为玩具。垃圾山上,常会发现啃食塑料瓶的奶牛。
根据印度环境部最新报告,塑料垃圾大部分违规进入垃圾堆放场,或者散落在街头,最终堵塞了下水道,污染水体和土壤,甚至被动物吃掉,进入人们的食物链系统。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根据公开数据保守估算,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以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盖120万平方米的面积,铺满168个足球场。
人称“白色污染”的塑料垃圾污染是近十年来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是对废弃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一次性餐具、塑料瓶、包装袋、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丢弃,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有数据表明,全世界每一秒钟就要用掉上百万个塑料袋,每年丢弃的塑料瓶总量超过一亿吨;而只有约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也是塑料包装生产和应用的第一大国。有统计显示,塑料包装占据了包装总量的1/3以上,居所有包装材料之首,并且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递增。英国《每日邮报》6月29日的一篇报道提出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分钟售出100万个塑料瓶,这一数字2021年预计将增加20%。
2017年初,世界经济论坛《新塑料经济学》报告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塑料的使用增加了20倍,预计在未来20年将再增加一倍。根据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对外发布的数据,全球高达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除9%得以回收利用、12%被焚烧外,其余均被填埋在地下或冲刷到海洋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渔业等造成严重影响。2018年3月23日海洋清理基金会发布照片展示,从位于美国加州和夏威夷海域之间的太平洋垃圾带捡出的垃圾总量8万吨,其中约有1.8万亿个塑料垃圾,比之前估计的多16倍。
人们对塑料包装的过度依赖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我国一向高度重视塑料垃圾的环境影响,针对“白色污染”,从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国家发改委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840万吨石油、节约标煤12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
有外媒称中国目前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输出国,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相关人士曾回应,中国是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但并不代表中国是塑料污染大国,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天眼查显示,截至 2020年 8月 27日,我国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的注册总量已由 2008年的 4万家增长到如今 17万家,增长近 4倍。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中谈及,我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不少发达国家。
“变本加厉”的塑料危害
科技发明宛如一把“双刃剑”,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改善社会生存状态方面带来诸多利益,同时也隐含着某些危机和负能量。100多年来,全球塑料制品日渐增多,因为柔韧、耐用、多功能、低成本,故广受青睐,几乎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一俟泛滥成灾,则酿成了挥之不去的“白色污染”。
据联合国有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生产90亿吨白色垃圾,其中只有9%被再利用,全球每年有2500万儿童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引发的疾病,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被倒入海洋,已经严重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
“塑料灾难已经伸延到地球每个角落”。按目前的塑料生产和垃圾处理速度来计算,到2050年将会累计产生120亿吨的塑料垃圾。
普通塑料无法自然降解,只能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种次生微塑料更让人担忧。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在鱼类,海盐,饮用水等各个地方都发现了微塑料。最令人担心的是,南极科考队员居然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了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可见微塑料已经遍布各地。
不但陆地存在着大量塑料垃圾,而且海洋也出现了塑料垃圾,就连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都有着人类塑料袋痕迹。然而,人类塑料污染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变本加厉,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以各种不同途径进入海洋石油制品达600万吨。
大量抛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直接威胁着海洋生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了一组鱼类死亡的照片:泰国南部沿海,一只幼年的鲸鱼因吞下80个塑料袋而死亡;日本冲绳,一只寄居蟹寄居在一个塑料瓶盖里无法脱身,等待窒息;地中海一只赤蠵龟被一团废弃的塑料渔网缠身,奄奄一息……据《纽约时报》日前报道:塑料制品每年造成至少10亿只海洋动物丧命。大千海底,再庞然的大物如鲸,遇到塑料的侵袭都会渺如碎沙,难逃一死。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不止是吞噬着海洋生命,它还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含塑料微粒(据说500年才能降解)的产品使用后,塑料微粒会从下水道冲走,进入河流、湖泊和大海。塑料微粒进入水循环后还会吸收大量有毒污染物,易被水生生物误食,对生物造成伤害,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和动物体内。
2019年年中,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综合了现有52项研究资料后对全球人均塑料摄入量进行了估算,其结果向人们发出警告: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重量为5克塑料,大致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这项研究认为,无数日常食品和饮料中都会存在塑料微粒,譬如水、饮料、海鲜和盐,这其中,最大的塑料摄取来源应该是饮用水,普通人每周仅饮用瓶装水或自来水,就可能摄入多达1769颗塑料微粒。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显示,全球每年生产超过3.3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当它们进入海洋,会被滤食性动物吃掉并存留在它们体内,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
但这似乎并不是最可怕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迄今仍不了解相关的健康风险,很难评估摄入量对人类的危害。
研究表明,81%的沿海地区受到塑料碎片污染;沿海鱼类市场的9种双壳类动物中发现微塑料;全球已有233种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内发现有微塑料颗粒存在;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将超过鱼类——海洋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威胁,已经非常严重。
陆地上塑料垃圾的数量大约是海洋的几十倍,这对饮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氯化塑料可以将有害化学物质释放到周围的土壤中,然后渗透到地下水或周围其他水源,并进入世界生态系统中。这可能会对所有生命造成严重伤害。
“塑战速决”的运鸿实践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20年,全球至少生产了1290亿个口罩。每年有11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预计在未来20年,这一数量将增加两倍,每年可达2900万吨!塑料污染治理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持久战。
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史上最严“限塑令”正式在全国生效。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产业近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目前我国是全球塑料消费大国,塑料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达15%。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54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98亿美元。按照可降解塑料替换率为30%计算,预计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约为209亿美元。
商机无限,引发企业快步进场加快研发。
时值“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国家“禁塑令”全面落地之际,中国运鸿集团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中心,“运鸿肽家园”品牌再次拓新,一种革新性、纯植物、全降解的替塑材料横空出世。此项技术,颠覆性地解决了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带来的世界性难题。
据研发单位中国运鸿集团首席工程师何静仁博士介绍,这种可以吃的餐具是以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研究出的全生物降解一次性餐具,解决了淀粉餐具制作的一个个关键性技术难题,拥有淀粉含量高达 90%以上,这样的一次性餐具,顾客如果想吃也可以直接吃掉。
何静仁博士介绍说,这种生物降解餐具是完全意义的食品作为原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产品具有可溶解性、可降解性等特点,在后期废物处理过程中对环境是零污染,对我国餐饮业也是迭代创新,市场前景可期。目前,这种材料已经投产于全降解吸管、全降解水杯、全降解餐盘、全降解餐盒、全降解碗筷、全降解商超方便袋、全降解大棚覆盖薄膜等产品。
同时,中国运鸿集团率先研发出领先全球的聚乳酸全降解无纺布,该产品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口罩、防护服等)领域及生活、建筑、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该产品也通过了德国LFGB检测认证及欧美CE检测认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准生证”。
为延伸产业链和升级服务功能,运鸿每年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用于产品质量提升、丰富产品牌号、产品改性研究及下游制品应用研究。
运鸿集团相关负责人称,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易于改性,适用于制作各类一次性膜类材料,如包装袋、购物袋、垃圾袋、快递袋、地膜及食品包装等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下游应用非常广泛。该产品无毒、无异味,易被自然界中多种微生物或动植物体内的酶分解、代谢,最终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为科学发展注入绿色发展观,全降解可替塑的材料的诞生对于集团来讲,不仅是探索可持续发展、助力建设绿色中国,致力低碳经济,助力中国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步,更是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致力美好生活而努力,也为集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开启了“新赛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通讯员:黄波)
(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