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场打广告到提供比赛器械装备
中国制造走进奥运主赛道
这是东京奥运会上一道无法被忽视的“风景”:安踏、李宁、红双喜,瑞豹自行车,张孔杠铃,天速地胶……从场馆设施到运动装备,从运动器械到云上转播,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为奥运会的顺利运转提供保障,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品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尽管在前几届奥运会也曾频频亮相,但中国制造在此次奥运会上却绽放出了新气象。
——除了中国选手,外国运动员纷纷放心使用“中国造”。红双喜是第一个为奥运会提供赛事器材的中国品牌。此次奥运,红双喜为乒乓球、羽毛球两大项目提供赛事器材。除了乒乓球国手马龙、陈梦外,韩国选手张禹珍、田志希、日本选手石川佳纯等外国运动员也用上了全红双喜配置的底板和海绵。
——除了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领域,更多全新领域运动器械“中国造”。在公路大组赛中,中国选手王瑞东、孙佳君使用瑞豹运动自行车与国外选手同台竞技。这是瑞豹代表我国自主运动自行车品牌,首次登上奥运会公路大组赛赛场。中国队在场地车和铁人三项比赛中用的也是瑞豹。“继里约奥运会首次亮相山地车比赛后,中国品牌征战三大项目,进一步打破了欧美品牌在高端运动自行车制造领域的百年垄断。”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家自行车队原主教练李卫说。
“对于各大体育品牌来说,竞逐奥运指定用品的激烈程度,不亚于赛场上的角逐。几十年厚积薄发,市场积累到今天,中国制造已经进入全面出击的状态。”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说。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赛场,也是各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技场。尽管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品牌强国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但透过奥运经济这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企业的成长,标注中国品牌崛起的印记。
时间回到2000年9月11日19时,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自首都国际机场出征悉尼,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而在此前的8月2日,一支队伍悄悄从上海启程前往悉尼,他们是上海红双喜集团的服务团队。正是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全世界顶级乒乓健将使用中国品牌的乒乓球比赛,这是中国体育器材史上“零的突破”。同样是在悉尼奥运会上,法国体操队身着李宁牌运动服走上赛场,这也是国外代表队第一次穿着中国企业生产的运动服走进奥运。
在此前的历届奥运会上,从体育运动器材到运动服装,全是外国的产品。中国的体育产品未能出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成为不少国人心中的遗憾。
“实际上在悉尼奥运会之前,许多国际赛事的乒乓球都是我们制造的,但都是代加工,品牌是人家的。”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楼世和回忆,转机发生在1996年,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运动观赏性,提出“小球改大球”的设想。全世界乒乓器材制造商都“按兵不动”,红双喜率先开发生产出符合国际比赛要求的大球。此后,红双喜40毫米大球标准被确定为国际标准。从百年赛璐珞、创新醋酸纤维到特选ABS,乒乓球的“材料革新之路”上,红双喜一直走在前列。标准控制的技术优势和先入为主的市场效应相得益彰。红双喜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连续6次为奥运会提供赛事器材的中国品牌。
从缺席到代加工再到打造自主品牌,红双喜的逆袭,是中国品牌转型升级、走向世界的缩影。
体育用品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行业。在全球瞩目的奥运赛场上,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越来越有“存在感”。这得益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得益于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更得益于中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从做一个产品到做好一个产品,要下很多功夫。比如红双喜的研发,公司一直鼓励创新和容错,持续的研发投入巩固了其行业地位。同时,体育项目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因为有了国乒这支世界顶级队伍,有了他们取得的成绩,才有了红双喜的今天。”楼世和说。
从满场打广告到提供比赛器械装备,中国制造走进奥运主赛道。不断有新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这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张庆分析,14亿人口和庞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创造了品牌诞生的基础;高效率大规模协同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支撑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国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给本土品牌的腾飞创造了机遇。
(韩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