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植养护”一体化服务2.5亿脱发人群,“新生”深耕千亿毛发市场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4-21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28岁生日到来之际,头顶“一片荒芜”的何健终于下定决心通过植发手术改变外在形象。尽调植发机构、查询技术、咨询医生,他因此筹备了整整一年。

  中国脱发人群已经超过2.5亿,像何健这样选择植发来治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在抖音、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身的植发经历,植发不再是一件新鲜事。

  植发市场在“火热”之前,已经经历了20年沉淀。当前以大麦植发、雍禾植发、新生值发、碧莲盛为代表的全国性民营植发品牌均在2000年前后注册成立,并率先在植发行业展开技术及运营、服务上的探索。大麦、雍禾及碧莲盛均起步于北京,相较之下,新生植发则显得“独树一帜”,以六朝古都南京为大本营,在华东地区形成矩阵并向全国辐射。

  新生植发在2001年成立,于2015年进入品牌化运营阶段,并在2020年末提出“百城百院”的战略目标。截止目前,新生植发积累了20年的临床植发手术经验和超过200万发友的服务案例,凭借技术创新能力和植发效果保障,其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020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已超200亿元,并被广泛认为具备发展成千亿规模的潜力。随着植发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随之而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生植发又将怎么抢滩千亿级市场?

  从1家到50家

  当下,脱发群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每6人中有1人有脱发问题,脱发业已成为国民级现象。因治脱效果显著,植发一跃成为了明星项目。而此前,植发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

  “小众”“冷门”是植发技术在1997年进入国内市场后最显著的标签。到2001年新生植发成立,全国专业的植发机构不超过10家,专业从事毛发移植的外科医生非常少。

  新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张通被植发技术触动,源自一位朋友的植发经历。“植完后感觉整个人年轻了10岁,这种立竿见影的改变很神奇。”既然有需求,那一定有市场,新生植发开启了探索未知的征途。

  起初,新生与南京一家公立医院展开技术合作,经过一段时间打磨后,“新生植发”成立第一家植发机构。

  坚持稳扎稳打,新生决定走技术驱动市场战略,自2001年相继引进FUT技术、FUE技术。要想站稳脚跟,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是关键。于是,新生将主要精力用于毛发种植项目的研发及毛发管理体系的创建。在保证医疗服务能力和一系列细节打磨落地的前提下,在成都、南京、香港、北京成立新生毛发种植研究院。

  2016年9月,在第24届世界植发大会上,新生植发张春杰院长发表了一篇关于“TDDP植发体系”学术论文,引发各国毛发研究领域专业人士的探讨和交流。通过世界植发大会这样的平台,新生植发有了更多的机会触及世界,包括国外的专业机构及先进技术。

  “我们的技术要站在国际植发医学领域最前沿”,新生深谙长远发展之道。比如,新生与“英诺皮肤世家”展开战略合作,建立头皮抗衰基地;与韩国JP毛发移植中心、毛德林植发医院等进行脱发诊疗研究;以及与制药公司合作开展联合疗法。张通表示,这一系列举措,最核心目标是要将让自己的技术产品做到极致。

  他以3D植发技术为例谈到,“植发技术的核心是提取方式、种植方式。3D植发技术通过器械实现同等毛囊量的基础上,出毛量多20%,比传统提取技术更精密。”

  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奠定了新生走向扩张的基石。从创立至今,已经形成全球49城50院的战略布局,共拥有近4000名员工。

  单一植发到毛发全产业链

  植发行业发展到2014年时,最先“入行”的少数民营植发机构,如新生、雍禾、碧莲盛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15年之后,植发市场几乎以每年100%的速度在增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年内植发企业年均注册量达105家。越来越多的植发机构进入市场,意味着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竞争也将愈加激烈,对此张通却表示,“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植发当成一项终身事业来做的信念。”

  植发是低频消费,既需要通过营销拉新,也需要挖掘行业增量,如何盘活存量顾客成了植发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机构多了、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行业的发展环境却并不那么理想。竞争的激烈导致部分从业者过多逐利,植发机构千方百计获客,诱使消费者去植发,导致全行业包括客户都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植发能够解决所有人的脱发问题”。

  “实际上,早脱期患者做完植发后效果并不好,有的患者植发后仍会脱落,毛发诊疗得不到长久保障。过往这些案例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治脱养护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张通表示,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2011年新生提出“植养护”一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毛发诊疗向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于是,在2015这一年,新生开启了品牌化运营之路,并将自己的定位从单纯的植发医院调整为提供“植发-养发-护发”一体化服务的机构,由此打开了市场竞争局面的突破口。

  所谓“破而后立”,一种新的认知出现,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新生自主研发的“TDDP植养护体系”刚提出,便遭受“附加服务”“捆绑收费”的质疑,更有植发机构全盘否定。

  “这是正确的事,我们顶着压力也要做。”面对外界,新生逐步完善“TDDP植养护体系”,该体系在2020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可,被收录进百度百科词条进行推广。

  互联网对健康信息的普及,极大提高了大众对毛发养护认知度高。据CBNDate消费大数据,2017年至2019年购买防脱养护产品的消费人数增速达40%。

  防脱养护市场巨大潜力的显现,使得头部植发机构开始关注到这一市场。2017年雍禾植发收购了史云逊健发中心,布局防脱市场;2020年大麦植发提出“植养固”一体化终身医疗体系。“越来越多植发机构切入毛发养护产业,说明我们的战略路径是正确的。”

  以服务和精英团队构筑竞争壁垒

  在2017年,植发市场已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其中有两家植发机构借助资本的力量,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布局,短期内实现了更快速的发展。为了抢夺市场资源,行业内还出现了“跑马圈地”和低价竞争等现象。

  面对新的竞争业态,新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要不要跟随大环境加快扩张步伐?

  对新生来说,“植发不是一门生意,而是能造福全人类的事业。”公司高层反复斟酌后,决定不参与价格战,稳中求进,适度扩张。

  而决定机构扩张的基础,是掌握头发移植领域前沿科技和成熟医生的数量。张通介绍,“新生一家机构一年的手术量与韩国全年手术量相当,由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植发水平甚至领先于国外。”

  去年至今,多部影视作品将镜头聚焦“白衣天使”,细腻的镜头语言真实刻画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匠心’精神。”张通表示,这种精神在植发行业同样弥足珍贵。信任源于对医生技艺的认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每一场手术“精雕细琢”的态度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而新生植发医生的辛苦,张通也是看在眼里。要知道,植发是一个表皮微创手术,分为取发和植发两个核心环节。植发手术并不复杂,但十分精细。每位植发者每次少则取2000个毛囊单位,多则取3000-5000个毛囊单位,这意味一场手术耗时约在4-8小时,需要多名医护人员配合完成。也就是说,一名医生一天最多能完成2台手术。让张通无比动容的是,新生的医生对待每一场植发手术,就像修补一件出现瑕疵的艺术品一样,精雕细刻。因为不仅要移植上,还要做到自然美观。

  另一方面,新生的医疗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品质为先”。因为植发的本质仍是医疗,回归医疗本身,核心就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新生对此亦有清晰认知,并为此制定了20道植发金标准,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以提供更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此外,新生推出9大服务保障,全方位保障消费者权益。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诚信化的服务运营体系,不断强化市场核心竞争力。张通认为,这将成为未来新生最坚实的壁垒。

  新生在成立20周年之际提出了“百城百院”发展战略,旨在打通植发最后一公里,实现“由点到院诊疗,由院到点服务”的客流闭环。张通认为,打通毛发最后一公里,将为更多发友提供便利,真正实现在身边享受高端毛发诊疗服务这一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生打造毛发产业生态链闭环系统的过程中,其他植发机构也在深化自己的布局。届时,行业格局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而唯一不变的是,不远的将来,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