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先查车况 《民法典》认定:历史车况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或隐私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1-04-15 18:33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4-15 18: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累计完成交易二手车1434.14万辆,交易总金额达到8888.37亿元。二手车正成为国内汽车流通市场的新增长点。在庞大的交易体量下,历史车况信息是二手车交易中的重要参考内容。

稍微懂行的消费者,会选择借助专业的服务平台来查询车辆历史信息。但在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强调隐私保护的今天,不少人会产生疑问,平台提供的二手车历史车况数据来源合法吗?这构成侵犯个人隐私权吗?车况又是否属于个人信息呢?

真实案例-

2020年12月,余某与车辆意向购买人磋商过程中,得知对方用其提供的机动车行驶证上所载的车架号,在某APP上付费查询了车辆的历史车况信息,并获得了详细记录车辆的行驶数据、维保数据a等信息的《历史车况报告》。

余某认为《历史车况报告》综合反映了其本人驾驶特征、维保行踪、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可间接识别余某身份,属于余某的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提供查询服务的公司未经其同意,擅自有偿向他人提供上述信息,侵犯其个人信息及隐私。近日,本案经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后,判决驳回车主全部诉讼请求。

法规解读-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空间、活动与信息能否界定为隐私,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以下要件:一是主观上不愿为他人知晓,二是客观上具有私密性。

主观层面的“不愿为他人知晓”是指当事人有内容不为他人所知的主观意愿,对内容受保护已经形成了预期,并且这种主观心态或期待应是合理的,符合社会一般观念,能得到社会普遍接受或认可。

客观层面的“私密性”是指存在空间、活动与信息处于隐秘状态的客观事实,此种隐秘状态还应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关,不给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不可容忍的减损。

历史车况信息中的行驶数据、维保数据等信息产生于公开汽修经营场所,并非处于隐秘状态。虽然在公共场所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成为隐私权客体,但凡是自己不希望被他人知晓的信息都界定为隐私,将会给社会正常交往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据统计,全国汽车平均置换率已超过37%,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置换率超过50%。,但是目前国内的二手车行业数据公开度不够,汽车核心数据包括保险、事故处理、维修保养等信息未对社会开放,车辆历史信息难以获取。在此背景下,二手车的买卖交易对于消费者,乃至商家都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稍不留神就可能会买到泡水车、火烧车、事故车。

根据商务部2017年修订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规定,二手车卖方有披露汽车维修保养信息的义务。在二手车买卖过程中,历史车况信息是与买卖合同标的相关的重要事项,是买方做出是否购车决定及影响车辆交易价值的重要依据。在车辆交易场景下,直接将历史车况信息纳入隐私权保护范围,有可能增加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交易安全隐患。

在限迁逐渐破除后,二手车信息共享已成为全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提升二手车车况透明度、打造二手车历史信息查询系统等建议。目前,公开汽车维修保养信息是全球监管惯例,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我国对此亦持鼓励态度。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代表汽车流通行业向全国工商联提交《关于提升二手车车况信息透明度畅通二手车流通的提案》。建议:贯彻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要求卖方按标准提供车辆真实信息并承担相关责任;促进核心数据开放,建立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数据的开放,有效提升二手车车况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有效避免二手车交易欺诈行为的发生,这对于提振二手车消费信心,促进二手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