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产业”洋溢科技味道

传统水肥灌溉模式高耗低效,5000平方米的传统温室大棚浇灌100吨水肥,需要两名工人浇灌两天,水肥利用率也只有40%左右。“温度23℃,湿度78%,光照13000Lux,二氧化碳450PPM”微型玫瑰温室种植区门口上方电子屏上显示棚内各项指标数据。

“美丽产业”洋溢科技味道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2-20 04:01
来源: 光明日报
2021-02-20 04: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美丽产业”洋溢科技味道

山东东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刘智峰

【科技前沿】 

苗床上一盆盆飘香藤花绽放出或粉或红的花朵;悬挂半空中鲜花垂下的花朵被枝叶簇拥娇艳欲滴……置身于3万平方米的山东省东营市双福福盛高档花卉蔬菜智能温室大棚的花海里,各种鲜花造型各异、争奇斗艳。

“这是双福项目落户的‘橄榄枝’!”近日,牛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伟涛指着基地走廊两侧各两根银色管道说,“循环供热系统是花卉茁壮成长的‘暖宝宝’。”植物要保持旺盛生命力,解决冬季取暖问题是首要任务。传统方式的烧煤、油或开空调进行加温,成本高且不环保,难题如何破解?

这一难题在牛庄镇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牛庄镇地热资源丰富,埋藏深度2000米左右,出水温度达到85℃左右,原本主要用于镇上24万平方米住宅小区供暖,现如今供暖尾水有了“新去处”,成为双福取暖能源。“一平方米一年比烧煤可节省50元左右,面积为30000平方米的一期项目,一年能节约150万元,既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又实现了绿色环保。”双福福盛农业办公室主任王磊介绍。

传统水肥灌溉模式高耗低效,5000平方米的传统温室大棚浇灌100吨水肥,需要两名工人浇灌两天,水肥利用率也只有40%左右。如今在双福福盛,一个5000平方米智能花卉温室里采用“潮汐灌溉+肥水回收”技术,循环浇灌一次100吨水肥可实现60%回收,水肥利用率也提升到95%,一天灌溉一次即可保证土壤水肥度,保障花卉健康成长。

“温度23℃,湿度78%,光照13000Lux,二氧化碳450PPM”微型玫瑰温室种植区门口上方电子屏上显示棚内各项指标数据。“这里不像农业园区,更像智能化工厂,管理人员一部手机就可以管控通风、施肥、浇水等事宜。”技术员吕建港介绍。

这些便利都得益于温室气候控制系统的运用。传统种植棚内温度湿度一般要靠人工经验、感官或者温度湿度计感知,无法及时发现变化,环境无法保持恒定。双福智能温室使用物联网技术运营,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精准控制。

漫步双福种植大棚内,高压钠灯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智能补光系统。双福在种植区内安装了500个高压钠灯模拟太阳光,为作物量身定制光源,让种植不再是靠天吃饭,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日光温室冬天因光照不足影响作物补光和生长速度缓慢的问题。

在每个大棚内,都安装有一个方形盒子——感控探头,连接着物联网控制系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植物设定不同环境条件,可以实现智能温室自动运行。“我们的微型玫瑰种植棚内设定温度为20℃~25℃,湿度为70%~85%。”魏家村50岁的村民张晓芹忙碌着,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现在,张晓芹已成为花卉种植的行家里手。据她介绍,当棚内环境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降温系统(风机水帘)、升温系统(内、外保温设备)自动运行,除湿系统(循环风机)、加湿系统(喷淋加湿器)会自动打开,对温度、湿度进行调控。

在出货区,装满花束箱的运输车完成消毒后缓缓驶出。“每天都有3000束左右的出货。这里从传统的棉花田到如今的鲜花车间,亩产效益翻了上百倍!”王磊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从外出打工到回乡种棚,每户种植户年收入增收一倍没问题!”牛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守良说,“我们正在谋划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刘智峰)

(赵秋丽)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