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广东时代传媒集团主办,时代周报、时代财经承办的“第五届时代金融金桔奖”榜单隆重揭晓。今年的榜单评选坚持专注本业、坚守本心、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标准,表彰2020年金融行业榜样。平安普惠荣膺“专业服务金融机构奖”。
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获评“专业服务金融机构”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如何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是当前金融机构首要考量的问题。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今年在讲话中曾强调,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有机融合、同步发力。
在长期小微信贷服务实践中,平安普惠摸索出“科技+渠道”小微信贷服务方式,突破传统线上线下思维,以科技赋能服务,用服务扩展科技边界。平安普惠不但能全天候、全渠道触达小微,更能通过综合性服务赋能小微。
科技赋能渠道
平安普惠的服务是“全线上业务+线下咨询服务”。在传统信贷O2O模式中,金融机构的线上和线下渠道都可以办理业务。但平安普惠的业务流程是全线上化的,客户办理业务的入口是平安普惠APP,线下渠道服务体系仅提供咨询服务。
借助大数据以及远程视频面谈、微表情技术,平安普惠在2016年实现了全线上信贷服务流程。尤其是自研的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有效提升风险壁垒,在提高客户体验的同时实现风险管控,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服务。2017 年,平安普惠开发了基于大数据和 AI的风控技术应用,提升了风险评估的能力。2018 年,更多的AI能力的输入,风险评估系统走向全面智能化。
在金融科技主营业务方面,平安普惠目前已经拥有了业内领先的金融科技整合应用能力,把切实有效提升小微信贷服务的获得感、支持实体经济作为价值导向。
平安普惠不但为小微人群提供精准定制、便捷可靠、7*24小时的全线上信贷服务,更通过科技全面赋能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咨询服务,打造全线上的“业务+咨询”体系,让小微企业主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利服务。
平安普惠打造AI线上办公,不仅提升疫情特殊时期沟通效率,而且实现跨业态、跨团队的便捷沟通,使内部信息高效流转,同时形成协作顺畅的数据化经营管理模式。全面保障各业务条线顺畅运转、助力服务小微企业。
平安普惠还将AI应用到客服、还款提醒等场景,让小微客户享受随时随地、有温度的服务。
渠道扩展科技边界
平安普惠在实践中发现,普惠金融的全面推进需要供需双方的共同变革。过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着力解决外生阻碍,消除金融排斥,短时间内使信贷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大幅提升。但供给侧改革突飞猛进的同时,需求侧小微金融素养、经营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到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因此下一阶段普惠金融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升小微金融素养,弥补需求侧的短板,实现供需平衡发展。
平安普惠认为小微信贷服务机构须做“负责任的金融”,遵循“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服务”原则,将服务过程作为一种小微能力建设的途径。
首先,必须要让信贷机构的主营业务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一是客户的信贷需求,二是客户的信贷需求和其经营管理成长需求之间的关联。
其次,要借助线上线下全面的渠道服务网络,走到小微客户身边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方面是促进了信息的对称;另外一方面更准确的把握客户真实的需求,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服务。
基于15年服务小微客群的洞察,针对小微人群的特点,平安普惠搭建了围绕小微经营场景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获客渠道及服务网络。线下拥有超56000人的服务团队覆盖中国270个以上的城市,线上拥有超4000人的远程服务团队,以及210家具有强大服务能力的三方合作伙伴。
这种服务是主动走到小微身边的综合性咨询服务,不仅仅是“贷款要不要”这样的销售行为。包括借款咨询服务,为全线上信贷服务提供“使用说明书”,为小微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资咨询服务;金融素养提升服务,帮助小微在财务和金融两个维度,实现知识和意识层面“出圈”, 在融资、财务规划等关键领域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同步提升。
人扩展了科技的边界,有助于充分发挥科技互联优势,连接人与社会生活,打通公众享受金融服务的渠道,赋予科技人性。同时,平安普惠更了解小微人群,做“小微身边的信贷服务”。
金融科技“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模式已被定调为中国普惠信贷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平安普惠的“科技+渠道”独特服务方式,不仅仅是自身线下渠道体系“从销售到服务”的升华,更实现了机构“从服务者到赋能者”角色转变,为小微信贷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营造了小微人群信贷获得感和商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与小微企业形成共赢的生态圈。
进入融合的新时代,传统金融企业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对立,正在逐步消失。融合,正在模糊二者的边界。这种“全渠道触达、全方位服务”的模式,打破了线上科技和线下服务的对立,融合了二者的优势。如果有更多参与方加入后,它的服务内涵值得无限想象。金融科技,凭借“融合”走向了“无止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