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泡泡玛特先后上市! 投资人为何都看好新经济赛道?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0-12-21 17:06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0-12-21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看不懂,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到争相涌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扎堆进入“新经济”投资赛道。当资金聚焦在95后、00后的消费模式上,从互联网医疗到潮玩,“新经济”赛道为何引得投资者竞相逐鹿?

我们不妨从最近赴港上市的泡泡玛特、京东健康角度出发,去了解投资人看好的新投资赛道有何独特优势?

泡泡玛特:小小盲盒大大市场

12月11日,国内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潮玩文化第一股”正式诞生。泡泡玛特此次发行价38.5港元,股价最高时达到81.75港股,按此计算泡泡玛特市值最高时超过千亿港元。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泡泡玛特”四个字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名词,但“盲盒”却是年轻一代的心头好。

所谓“盲盒”,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在打开之前并不知道是什么,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正是这种不确定带来的消费刺激,让年轻人热衷痴迷。百度指数显示,泡泡玛特的用户画像年龄分层集中在20至39岁,对应80至90后,乃至00后。

 

“盲盒”经济:用户养成制

2010年11月,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泡泡玛特)成立,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北京创立了第一家线下店铺。然而从成立到2016年“盲盒”推出之前,泡泡玛特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泡泡玛特推出“盲盒”,一炮走红,迅速成为增长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

在业务分布上,结合“盲盒”,IP运营成了泡泡玛特的核心业务。根据招股书信息,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玛特运营93个IP ,包括12个自有IP 、25个独家IP及56个非独家IP 。目前,已有4个IP产生的累计收入分别超过人民币1亿元,同时,泡泡玛特预计今年将推出超过30个新IP。

造型独特的玩偶,深入人心的IP,再加上不可确定性的刺激,让年轻一代逐渐养成了盲盒消费习惯。当用户已养成,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逐步完善,不断增加IP数量以及产品系列,通过线上线下营销、联名、展会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巩固粉丝群体,最终成就了泡泡玛特。

根据泡泡玛特披露的信息,目前泡泡玛特线下直营门店已经突破了150家,拥有超900台机器人商店,深度覆盖了全国63个城市,并入驻中国港台、欧美、东南亚和澳洲等22个地区和国家。2020年双十一,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以1.42亿元的最终销售额,成为玩具类目首位“亿元俱乐部”成员。

“盲盒”更是让泡泡玛特业绩一路飙涨。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2017年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2017-2019年营收分别为1.58亿、5.14亿、16.83亿,净利润为156万、9952万、4.51亿,近两年同比增速分别上升6119%和353%。短短三年,营收和净利润实现了“三级跳”。泡泡玛特在保持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经营现金流管理也非常优秀,截至2020年4月末,泡泡玛特手握近7.9亿元现金及等价物。

不仅是利润增长,作为一家玩具公司,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也高的令人咋舌,2017至2019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从47.6%增长至64.8%,这份成绩单足以力压玩具行业的多个巨头。

 

投资方斩获百倍回报

泡泡玛特的融资过程,就是潮玩破圈的过程。

曾经放在创投圈,泡泡玛特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投资人都会PASS掉的项目,在潮玩破圈之前,很少有投资人愿意投这家公司。但当95后、00后站上消费的主舞台,“盲盒”成为年轻人的爱好,“潮玩”成为越来越多投资人关注的对象。

自2010年成立以来,到2020年成功上市,泡泡玛特先后经历了10次融资(包括IPO上市),这其中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创业工场、啟赋资本、华强投资、金慧丰投资、黑蚁资本、正心谷资本、华兴资本、益祥资本等投资机构。其中红杉中国在IPO前持有泡泡玛特4.87%的股权,是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

2017年1月,泡泡玛特登陆新三板,随后在2019年4月摘牌,摘牌前市值20亿。2020年12月11日登陆港交所后,市值突破千亿。这样的表现,也让投资人斩获丰厚的回报,早期投资方甚至获得百倍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玛特作为“潮玩文化第一股”,在上市时并没有设定基石投资人。然而“盲盒”最终成功通过了市场的检验。对于泡泡玛特的成功,投资方有一致的共识,“泡泡玛特成功的核心绝对不是因为盲盒,而是将设计、供应链,再到最后的零售终端形成了的平台化能力。”

泡泡玛特董事长王宁曾公开表示:“我常常说,也许再给我们五年时间,大家回过头看泡泡玛特,会觉得我们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业,我们不一定像就迪士尼一样拍那么多电影,但是我们也许会像迪士尼一样,拥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超级IP,我们会用各自不一样的方式去孵化IP,去挖掘并把IP进行商业化”。

京东健康:抢占互联网医疗“第三极”

12月8日,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据港交所公告,京东健康公开发售价定为每股70.58港元,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

互联网医疗上市巨头正式迎来“第三极”。此前,阿里健康(00241.HK)、平安好医生(01833.HK)已经先后在港交所上市。

上市至今,京东健康股价涨幅近50%,市场表现非常亮眼。

 

最年轻京东系独角兽

京东健康是京东旗下经营大健康业务的子公司,业务包括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健康服务等四大板块。尽管京东已经布局大健康业务近十年,但实际上,京东健康于 2018年正式注册公司,2019年5月才正式宣布独立运营,可谓是最年轻京东系独角兽。

根据招股书,京东健康的业务主要是两项:线上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京东健康的线上平台利用京东健康的品牌知名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以及专有技术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品类,与京东大药房形成良性互补、各挥优势。

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累计用户数超1.5亿人,其中医药零售年度活跃用户超7250万。上半年,京东健康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近9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六倍。

作为京东集团子公司,京东健康充分享受了来自京东的物流服务、技术、用户流量、付款处理以及市场营销及行政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物流方面的优势,有望成为京东健康下半场发展的重要助力。

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平台上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京东健康第三方药品批发交易平台 " 药京采 " 下游采购商家超过17万。京东健康与京东集团合作,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包括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迅速抢占市场。

京东健康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京东健康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2020年上半年调整后净利润为3.71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同样高于过去两年。经调整净利率则分别为3.8%、3.0%、3.2%以及4.2%。

 

机构扎堆互联网医疗赛道

刘强东曾说“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京东内部对于京东健康的期待,来源于对互联网医疗前景的期待。

今年以来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不断发布,线上医疗医保问题,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闭环,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药物流通”,充分发挥在线医疗优势,支持和帮助医药电商发展。近日,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提供线上服务。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规模庞大,前景广阔的赛道,也是机构投资者非常青睐的投资赛道,这也使得京东健康成为机构投资者重点聚焦对象。

今年8月,京东健康完成了B轮9亿美元的融资,融资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投资者包括长期看好医药领域的高瓴资本。上市之际,机构端基石投资者也是星光熠熠。引入6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知名对冲基金老虎环球(Tiger Global)、贝莱德(BlackRock)、高瓴资本清池资本及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合共认购约13.5亿美元(约105.3亿港元)股份。华兴资本在2019年5月的A轮融资中就担任其独家财务顾问。

此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霸菱亚洲投资旗下Triton Bidco Limited与CPE ChinaFund、中金资本、益祥资本等也都参与了京东健康的投资。

结语:

无论是潮玩还是互联网医疗,随着经济模式不断更新,新的投资赛道不断涌现。敏锐的投资人只有不断寻找到消费者关注的痛点,才能找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