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车的腾讯,如何突围车联网!

来源: 中国网
2020-11-27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时间行至2020年底,智能电动化浪潮汹涌,百年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到了关键阶段。

在接下来几年,对于任何一款推向市场的车型而言,软件定义、OTA和智能这些关键词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这是一个传统汽车产业奋力转型的生死时刻,也是科技企业进军汽车产业的关键时刻,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错过智能电动车产业相当于错过下一个时代。

腾讯,正在向智能汽车产业发起攻势。

马化腾是最早意识到汽车产业发生剧变的科技大佬之一,继2016年战略投资蔚来汽车之后,2017年开始亲自走访各大车企引领腾讯进入汽车产业。

微信车载版,正是马化腾支持下的决策。

2019年11月15日,首款搭载微信车载版的产品终于上市销售,广汽集团第二代传祺GS4是承载微信车载版落地的首个车型。

微信车载版的正式发布,是腾讯产业互联网部队发力汽车业务的杀手锏,截至目前,包括理想、广汽、长安、长城等数十款车型已搭载了微信车载版。

微信车载版只是一个开始。

在阿里依托终端操作系统、百度依靠自动驾驶进军汽车产业的当下,腾讯的核心“武器”是什么?

答案是车联网应用生态。

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在全力加快进军汽车产业的步伐。

2020年11月19日,阿里与奥迪达成战略合作,此前已被曝出了Ali OS千万辆的装车目标。

2020年11月16日,滴滴发布了由比亚迪代工的网约车专用车型D1,誓言要通过重塑网约车改变出行行业、甚至是汽车产业。

2020年11月14日,华为宣布与长安联合打造智能电动车。11月16日,《36氪》曝料余承东已经执掌华为智能汽车BU。

……

在另一方面,传统车企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在大规模提速。

2020年11月13日,大众汽车集团在年度监事会上,更新了下一个5年的智能电动车投资计划,投资额度从2019年计划的600亿欧元大幅提升到了730亿欧元,其中电动化方面维持投资不变,但在数字化上的投资,从70亿欧元大幅提升到了270亿欧元。

该公司将向EE架构、vw.OS、大众汽车云等软件业务上倾泻大量的资金。

2020年11月10日,通用汽车宣布将要招募近3000名软件工程师,致力于让该公司的电动车业务拥有一直由软件驱动的队伍。

在中国,包括长城、长安、上汽、一汽、广汽等公司,在2020年,在战略层面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全力以赴地进行数字化转型。

在2020年,全球汽车产业和科技产业的精英,对于汽车产品将会被数字化、可编程和软件定义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特斯拉全年的交付量将可望达成年初制定的50万辆。

在2020年,中国本土的头部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和车市两个市场大获成功。每一家的现金储备都接近200亿元人民币,远多于绝大多数的中国本土传统车企;智能电动车产品在市场上也开始站稳脚跟,在2020年12月,蔚来汽车销量有望突破6000辆,理想汽车销量将会突破5000辆,小鹏汽车销量将会突破4000辆。

新势力们的势头已起,崛起的步伐不可阻挡。

在2020年,自动驾驶产业也取得了大幅的进步,尤其是可量产的自动驾驶方面,L2日趋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导航辅助驾驶也开始批量上车,高精地图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算力达200TOPS的英伟达Orin的量产时间也将会提前到2022年。

在L4级自动驾驶方面,Waymo、百度Apollo、滴滴们都大幅提升了Robotaxi商业化的步伐,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

在2020年,由于磷酸铁锂的入场、激烈的竞争、车市的寒冬和效率的提升,动力电池的价格和2019年相比大幅下滑,Pack度电成本从1000元左右迅速降到600元左右。

智能电动化的浪潮已不可阻挡。

智能电动汽车的产品属性,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正在从原来的出行工具变成智能移动空间、智能终端、移动能源终端、移动能源终端、机器人等更多的东西。

产品属性的变化,带来了使用场景的剧烈变化。

智能电动车第一个被释放出来的新场景就是移动智能空间。

由于高压电池在静止时也可以直驱汽车空调,电动车已经日趋成为人们的私人空间,对于电动车的用户而言,在车内午睡、在车上看片、听歌和等人都成为日渐高频的使用场景。

中高端的智能电动车,在空调性能、NVH、VOC、空间私密性、座椅舒适度、全景天窗的视野和音响设施等这些与空间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对用户日渐友好。

这将会使得人们在静止场景使用汽车的时长不断攀升。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智能电动车更大的变化在于,这个产品正日渐成为一个强大的计算终端。

现阶段,在特斯拉车型上的AI计算芯片的算力已经比智能手机高出几十倍,随着硬件系统的迭代,这个优势将会被进一步拉大。

汽车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迭代,目的就是让这些强大的算力能够支持整车计算而不仅仅是底盘的自动驾驶。

在智能电动车上,有着下一代的计算芯片、下一代的通信,必将会形成下一代操作系统、下一代交互和下一代的应用生态。

汽车,正在成为计算视觉、NLP、AR、VR等全新一代交互方式的核心终端,整个科技世界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个非常大的概率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代智能终端将会是智能电动车,人类社会的第三代以互联网生态将会是汽车互联网。

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数字化三个领域的变革,让汽车产品将会进入出行、物流、循环能源、房地产、互联网、芯片、通信产业,并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产生巨大的价值链重构。

智能电动车产业,将会是AI革命中最关键的产业,也将会是AI时代的核心产业。这也是为何,特斯拉和中国的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冲天而起的原因。

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在电动化高歌猛进的同时,汽车底层的计算和通信架构发生剧变,汽车软件架构发生剧变。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以上都是需要重新从0开始打造的新能力。

面对如此巨大的时代变革,科技公司不可能会错过这样的机会,腾讯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自微信车载版上车一年以来,腾讯在汽车产业的布局正向纵深推进。

2020年6月24日,腾讯发布TAI3.0版生态车联网,包含腾讯随行和腾讯爱趣听两个车载APP和一个生态开放平台——腾讯小场景。

2020年11月20日,在广州车展上,豪车品牌玛莎拉蒂宣布,该公司全新一代的家族产品将全部搭载腾讯TAI。

玛莎拉蒂相关车载搭载的服务包括:智能语音助手、车载有声娱乐产品“腾讯爱趣听”以及车载轻应用平台“腾讯小场景”。

连玛莎拉蒂这样的高端品牌,也不得不全面拥抱互联网了。

一个KOL在微博上说,随着冬天的到来,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劳斯劳斯塞进车库转而使用一款造车新势力的车型,因为可以远程启动空调、方向盘及座椅加热。

在数字化时代,远程车控,无钥匙进入甚至是不用带车钥匙,自动上下电,与账号体系打通的车载娱乐系统永远知道你想要什么,在特定的场景推一首暖心的歌或者一个熟悉的FM音频节目渐成基本配置,车载语音助手几乎可以控制车里的一切且越来越智能……

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开启的时候,一款新车型还没有被数字化了的和不具备软件应用生态。

腾讯与长城的合作则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2020年7月20日,魏建军在总部保定宣布,要将长城汽车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转型为全球科技出行公司,并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品牌——咖啡智能。

同时,长城汽车启动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在内部组建数字化团队,包括产品数字化团队和企业数字化团队。

在EE架构和数字化、自动驾驶等领域,分别成立了仙豆智能和毫末智行等公司,并计划招募3000名软件工程师进行数字化转型。

仙豆智能聚焦在域控制器、操作系统等底层能力上,毫末智行则专注于打造自动驾驶系统。

但是,当长城把整个技术底座搭起来之后,他们缺的是应用生态,而这恰恰是腾讯擅长和拥有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城汽车、仙豆智能与腾讯达成了战略合作,全面对接腾讯TAI应用生态。

长城汽车、腾讯车联和仙豆智能确定合作之后,在3个月时间之内,三方成功地将腾讯爱趣听和腾讯小场景搭载到了长城哈弗旗下的重磅车型哈弗F5上面。

这创下了同类车联网产品上车速度的记录。

鉴于此,2020年9月,长城、仙豆和腾讯再度深化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计划将三方联合打造的车联网系统覆盖哈弗品牌的全系产品。

理想汽车是另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合作。

作为拥有全栈软件和底层技术能力的头部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的战略产品理想ONE全面接入了微信车载版、QQ音乐、腾讯爱趣听,后续还将会上车腾讯小场景等应用。

李想认为,内容是第一位重要的。

根据腾讯的信息,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与理想汽车、宝马、长城、玛莎拉蒂、长安、广汽、东风、一汽、本田、吉利、江铃等31家车企展开合作,落地120款量产车型。

在大规模上车的同时,腾讯也在扩张其应用生态的朋友圈,以提升“双边网络效应”。

以腾讯小场景为例,该公司已经与哔哩哔哩、36氪、贝瓦儿歌、团油、同程艺龙、喜马拉雅、飞常准、快递100等生态合作伙伴打造了70多个精品小场景。

在汽车产业,腾讯的布局日益完善。

在出行、车联网、汽车云、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几个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对于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而言,在车联网领域,要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应得的市场。

腾讯进军汽车领域的思路日渐清晰,即通过打造强势的社交生态、内容生态和服务生态,占领车载应用生态的制高点。同时,借助腾讯强大的用户服务基础,将车载应用生态与用户紧密连接,探索新的用户运营和商业模式。

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会选择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切入到汽车产业。

不同的切入点,将会决定与产业协作关系。

比如,阿里希望从操作系统切入,但由于这个东西对汽车产品太关键了,很多实力雄厚的汽车制造商不愿意将操作系统外包。

华为一直对外声称不造车,但其来势汹汹的业务扩张却令车企略有担忧。

有一些科技公司希望为汽车制造商提供自动驾驶系统,比如百度、谷歌,其陆续遭遇到的挑战也是强势汽车制造商不愿意放弃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权。

腾讯从车联网应用生态入手,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轻的切入汽车产业的方式。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一方面可将底层的核心系统和能力控制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应用生态本身的趋势就是开放平台,车企只能通过整合的方式丰富汽车产品的应用生态。

这是像长城、理想汽车等强势传统车企及头部造车新势力愿意拥抱腾讯生态车联网的核心原因。

另一方面,腾讯在车载应用生态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腾讯是中文互联网世界最有能力整合车载应用生态的那家公司。

一方面,这家企业自己拥有庞大内容业务板块,一些对未来汽车日趋关键的战略资源包括:

1.社交板块。微信、QQ。

2.音乐板块。QQ音乐,已经是中文世界最大的音乐版权运营商。此外还有酷狗、酷我、全民K歌等,都在收割不同圈层的娱乐市场。

3.图文板块。包括阅文集团的小说、微信读书、腾讯新闻、腾讯体育等资源,占据所有内容供应的上游。

4. 视频板块。腾讯拥有腾讯视频。

5.服务板块。微信生态的小程序数量已达到300W+规模。

另一方面,除了自有业务之外,腾讯投资的生态是该公司另一项搞定车载应用生态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IT桔子的统计,截至目前,腾讯在文娱、传媒领域投资了147家公司,你能够想象到的、几乎任何一家这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背后几乎都有腾讯投资部的身影。

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快手、B站、喜马拉雅、知乎、罗辑思维、财新、斗鱼、梨视频、映客、博纳影业、猫眼娱乐、华人文化、华谊兄弟……

在出行、生活服务领域,腾讯也有完整的投资覆盖。

  这些都是腾讯能够在车上运营腾讯随行、腾讯爱趣听和腾讯小场景的重要支撑。

只要能够占据核心应用场景,云服务、AI服务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比如,腾讯占据了全国绝大多数游戏云市场,阿里则在电商云上保持强势。因为,云服务商对场景越熟悉,则越能够提供贴心的云计算服务。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全家桶”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每一家强有力的车企,都需要面向市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只有在占据竞争力的环节,才能够进入到智能电动车产品的供应链。

未来会怎样?

汽车互联网的发展才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最美好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当然了,变化既孕育着机会也带来挑战。

对于汽车互联网生态而言,随着时间的发展,将会迎来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燃油车的数字化转型阶段。

在这个阶段,汽车EE架构处于初级阶段,不同的车型有着不同的操作系统,汽车的算力也不及手机。

腾讯车联TAI3.0版本的架构,非常好地能够匹配这样的应用环境,能够在本土最强势的传统汽车品牌哈弗上全系标配,也证明了这一点。

占据燃油车市场,能够让腾讯根据场景打磨更优的用户体验,也可据此扩大应用生态。

2.智能电动车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智能电动车会有更好的EE架构,座舱的算力一般会在高通820A以上,座舱的操作系统以安卓Automotive为主,座舱OS能够比较好地与底盘更多的域进行沟通和整合。

智能电动车的过渡阶段,车联网应用生态的使用场景与燃油车会有比较大的不同,在这个阶段,车联网生态将会有更多的在车辆静止时的使用场景,游戏、视频等在移动中无法使用的内容形态将会有用武之地。

在这些场景中,应用将会与车辆做更好的整合,比如氛围灯、传感器,甚至是座椅。在这个阶段,车联网生态的应用数量将会快速扩张,日趋与手机生态趋同,腾讯小场景的价值将会得以凸显。

这个阶段的时间大概会持续到2024年左右。

3.真正意义的智能电动车阶段。

在这个阶段,智能电动车发展出了中央处理器,AI算力会在500TOPS以上,不仅可支持自动驾驶计算,还可以支持所有应用的计算。

在这个阶段,智能电动车会发展出专属的操作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视频、NLP、AR、VR等新一代交互方式。

在这个阶段,尤其是VR时代,用户将会获得更加沉浸式的体验,用户在单个超级应用中所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在一个应用之中,像微信一样打造超级平台的空间将会变得更大。

在VR时代,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强势,游戏开发者、社交应用开发者将会变得更加强势;在VR时代,像音乐、小说这样的上游数据,将会变得更加强势。

对于腾讯而言,那是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时代。

尾声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无论是汽车制造商还是科技公司,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坚持下去。

对于腾讯而言,构建车联网应用生态,进而连接用户和运营用户,是正确的上车姿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