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
激活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新动能
8月10日,在一汽-大众长春基地总装车间,装配好的车辆接受淋雨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吉林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带动高质量发展。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向创新要动力,为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光电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引领。
近日,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宣布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商用12英寸全自动晶圆探针台,生产出的晶圆测试探针仪APT3001A可实现进口替代,卓越优质的新产品带来了半导体设备发展的新契机。
“我们第一次发射卫星时,420千克的卫星重量占据发射成本的大头;而最近发射的高分03星,不但技术指标优秀,重量也降至40千克,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说。
这两个生动案例仅仅是吉林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平台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8月10日,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长春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该中心便与众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我们公司的图像自动识别,本质上就是数学问题,通过这个数学中心,知识研究成果可以和实际应用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
除此之外,早先成立的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创新联盟也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光电信息企业,两家重点高校、8家科研院所的加盟,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为我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另一方面,是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张永洪说。
以长光卫星为例,在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下,该公司从无到有,自主研发了解密解压缩、辐射与几何校正、高精度配准等影像预处理技术和全色多光谱融合、区域网平差、匀光匀色等高级处理技术。此外,还开发了卫星视频稳像、动目标识别跟踪、多帧超分重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处理技术。卫星图像全流程处理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20分钟,视频全流程处理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11分钟。
科技创新大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航天信息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以“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的发展,扩大载荷与测控、自助遥感信息处理的应用,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其为龙头的上下游企业达到300多家,一个创新型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类似的集群,在长春新区并不罕见。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实现了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长春新区作为一个新市区,是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板块的核心支撑。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坐落于此,拥有显著的科技优势。长春新区还注重与大院大所大企协同创新,还将依托吉大、华为研究院、高新股份等名校名企,构建“环吉大创新生态圈”,打造辐射全省的“创新谷”。
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一汽人铭记在心。
“总书记的讲话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和责任,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更需要突破核心技术,掌握核心能力,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民族品牌。”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研究所逆变器结构设计员侯毅鹏说。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中国一汽始终强化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切实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强化技术创新,下大力气解决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优化研发产业布局、集聚全球研发资源、快速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化应用、强化双创科技平台搭建、构建红旗品牌创新生态圈。打造面向未来的超级绿色智能汽车技术平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确保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走进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的拧紧工艺实验室。各式各样的零部件正在进行多次、多种类重复试验,目的是提高该工艺的合格率与零件质量。像这样的实验室,在一汽集团内部还有许多。
抓住核心技术,打造民族品牌,是中国汽车人长久以来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唯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深入挖掘和分析汽车技术产业链、工具链后,中国一汽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聚焦整车控制、新能源、智能网联、动力总成和底盘控制等五大技术领域,识别出十大技术攻关方向,启动了中国一汽“3310技术攻关计划”,即用3年时间,实现红旗、解放、奔腾3大自主品牌的十大技术攻关方向的关键技术突破,成立集团级技术攻关团队,集中全集团优势资源全力攻坚。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中国一汽已实现“三电”系统集成技术及控制软硬件技术、电机电池热管理技术、轻量化技术、高压安全技术、全新百兆以太网总线技术等20余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并在红旗系列车型上进行搭载应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一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最为显著的是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大幅提升,2019年申请专利2927件(其中发明1100件)较2018年提升了200.8%,实现了汽车行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2020年1—6月实现专利申请1848件、同比增长39%,名列汽车行业前茅。
从面对面解决具体问题到肩并肩共谋发展
今年5月,长春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是19个国家级新区中获表扬的4个新区之一。
“在长春,我们能感觉到政府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提供精准服务。”长春光华微电子总经理郑立功说。
科技创新的过程艰辛而又复杂,从技术到产品、从企业到产业,既需要科学技术作“助推器”,更需要营商环境“加速跑”。
作为年轻的新区,长春新区创立伊始就按照“管委会+公司+园区”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瞄准东北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政务服务驿站、关联事项、企业设立零成本等放管服改革。
长春新区以产业为导向部署创新链,科技创新使传统产业加快行进在转型发展的跑道上,新兴产业也陆续挺起脊梁。以“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带动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互为支撑、深度融合。在省市率先建立集知识产权法院、保护中心、运营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今年围绕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新出台“助企十五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50条”和“后疫情时期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九条”等,形成了“7+3”政策扶持体系。
结合落实“万人助万企”行动,深入推进高管微信群、企业家座谈会+沙龙、工业投资项目“帮办团”等服务措施,从解决融资、人才等基本问题入手,逐步实现由面对面解决具体问题向肩并肩共谋发展的深层次蜕变,使人人都是服务员、为企业服务我光荣成为一种行动自觉,成为新区特色营商文化。
目前,长春新区已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标兵称号,以实际行动打破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正在全力推进营商环境进入全国新区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