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清北网校大师课开讲,拆解歌词里的文学

来源:中国网    2020-08-18 14:24
来源: 中国网
2020-08-18 14: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4日,著名作词人方文山受邀以讲师的身份,做客清北网校《暑期名师季:走出课本,打开世界》(后简称大师课),为中小学生带来主题为《把文化,写成歌》的公开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代流行歌曲切入畅谈传统文化。课程中,方文山从中国风的魅力、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创作历程和作词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打开歌词中的传统文化世界。

课程的传统文化氛围浓厚,不仅有清北网校语文老师姜明慧穿上汉服,与方文山进行视频连麦互动教学,方文山也坐到了自己古香古色的工作室中,用中国风风格的讲义为学生讲课,让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更沉浸。

课程伊始,方文山分享了他理解的中国风。方文山表示,“中国风”歌曲并没有严格意义的界定标准,广义上的中国风歌曲一般具有以下元素:歌词意像上,采用小桥、流水、红颜等古典文化用语;旋律曲风上为中国民谣小调,往往使用传统中国五声音阶,偏缓慢抒情;编曲上则会编入琵琶、二胡、古筝等中国古典乐器。方文山最后总结道:”所以说,中国风歌曲是视觉美和听觉美的双重结合,也是情感的催化剂”。在阐释中国风歌曲含义的过程中,方文山让学生更加了解了中国风歌曲的魅力之处。

生活中不缺少创造传统文化美的人,但如何让学生发现并传承这种美,成为社会关切的问题。谈到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关系,方文山认为,社会常常下意识认为当代青少年不接近传统文化,事实上,他们只是更接近通俗文化,如何用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传播传统文化,值得思考。同时,方文山建议学生们多阅读吸收古诗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才会形成东方美的审美和思维。

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传统美后,方文山还与想创造美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技巧。方文山首先打破学生对作词人的固有印象,他强调作词并不是边想边写的过程,就像学生想要写好作文一样,要先有一个主题和构想,作词的过程也是有步骤的。

他指出歌词创作和诗词创作的原则不同,写诗只需要为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服务,以此诗明己志,但歌词则是为唱歌的人和听歌的人服务。基于此原则,方文山随后结合自己的作品和古诗词,为学生讲解歌词创作的三个技巧——人称代词、意象法、修辞法。在课上,《天净沙·秋思》等古典诗词被方文山从流行歌曲创作的角度重新拆解和重构,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直播间更是互动不断,吸引学生纷纷留言自己对中国风的印象。

方文山在大师课中表示,通过直播课的方式与中小学生沟通交流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向青少年传播传统文化的好方式。据悉,清北网校大师课通过邀约各领域名家大师开讲课程,覆盖经济学、国学、科学、艺术创作与文学等多方面,把孩子们的学习场景从课堂引申到生活中,打造听得懂的大师课,深入浅出为孩子们打开各个领域的世界,领略各个学科的精彩。

清北网校是专注于中小学课程的线上教学产品和服务平台,基于产品技术优势,清北网校能与教育部门、学校等机构快速对接直播大班课,支持名家大师、学校等直播授课或录播授课,目前已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许多优质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成长需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