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云工作”和“云生活”一度成为常态,远程办公、线上演唱会、“云蹦迪”甚至“云婚礼”都纷纷出现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与网络有完美的契合度,例如打官司这件事情,一旦线下的法庭被搬到线上进行,就很难保证“云开庭”的仪式感和庭审质量。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得到学员、一级法官陈林申在日前得到大学举办的「我辈2020」知识分享总决赛中,分享了自己通过“规则+工具”提升线上开庭质量的经历。
以下为陈林申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陈林申,一名法官,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工作了十六年。
大家理解,法官就是打官司的裁判,打官司就是在法庭开庭。疫情期间,法庭关闭啦!这对司法是千年未有之变局。
疫情袭来,买菜在线上,工作在线上,连买房都可以在线上!线上开庭,有何不可?但法官们表示很焦虑!因为两三年前,法院就尝试过线上开庭,但效果不好。
我办过一个离婚案,女方起诉离婚,开了一次庭,男方坚决不同意。开第二次庭时,男方说他在国外,要求线上开庭。开庭了,我发现男方居然站在大海边,我要他回房间,他不理我,在镜头前大喊:“亲爱的,你记得吗?这是我向你求婚的地方,你说过爱我一万年!如果你还要离婚,我就跳海,在我们海誓山盟的地方证明我对你的爱!”
婚最后还是离了,但我当时的窘境用一句俗语形容:豆腐掉进了煤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问题出在哪儿?场域不对。
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有同学敲黑板啦!说人话,人话!好的,简单地说就是,你坐在法庭,头顶有国徽,面前有法官,身后有法警,和你拿着手机开庭,能是一个感觉吗?
在法庭,书记员会先核实你的身份,宣读法庭规则,然后高喊:全体起立,请审判人员入庭!这种仪式感能在手机屏幕里复制吗?
场域就是能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严肃、虔诚和服从的地方,比如法庭、寺庙和监狱。线上消灭了场域的仪式感。你什么时候听说过,网上能拜佛、线上能坐牢啦?
现在大家明白,法庭的特殊之处了。但法庭关闭了,能不能不开庭?当然不能。2019年全国法院受理的一审民商事案件约1393万宗,如果这些案件不开庭,不判决,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在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的情况下,线上开庭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怎样把线上开庭做好?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线上还原法庭真实场景就行了。但此路不通,比如法庭布局:法官席高于原被告席,原被告要仰视才能看到法官;法官席由三把座椅组成,中间坐椅的靠背特别高,三把座椅的顶部构成一个三角形,产生了一种视觉压迫感。这些营造了法庭的威严感。在这个场域,法官俯视发问,原被告仰视回答,原被告之间平视辩论,这些静态和动态的场景无法在手机屏幕里还原的。
法庭不能线上还原,推动线上开庭,只能换个思路,从充分调动法官积极性入手。
疫情刚来,部分居家隔离的法官取消开庭。有一天,一个年轻法官聊天说:“在家线上开庭也挺好,父母平时看不到我的工作状态,很好奇,我开庭时,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关上门,好像他们开庭似的,有时又忍不住,透过门缝偷偷看,特别可爱。”这是一个启发!
法院向居家开庭的法官发了三样东西,国徽、支架,和一封家属信,信里讲解了法官的工作,并邀请家属旁听开庭。法院要求法官居家开庭要穿法袍,挂国徽,法官助理在开庭前,对法官做一个通俗易懂的案情汇报。法官居家开庭,一边穿法袍,一边挂国徽,家属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过来,听着法官助理的汇报,加上好奇,家属们自然而然坐下来旁听。几次开庭后,法官们纷纷表示,家人更支持自己的工作啦!家庭地位上升啦!
法官线上开庭的积极性有了,但线上开庭没场域,没规则,当事人行为没规矩,发言没分寸,庭审质量差……这该怎么办?
场域无法复制,规则可以制订啊!法院参考法庭规则,就线上开庭的方式、地点和规范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处罚情形,用规则划出了当事人的行为边界。边吃饭边开庭,边开车边开庭的现象消失啦!
但当事人说话冗长怎么办?情绪失控怎么办?言辞激烈人身攻击怎么办?在法庭,法官靠敲法槌制止,隔着屏幕,法官无力制止!
我将法槌改成足球比赛中的红黄牌,黄牌警告,红牌禁言。我还在书记员席,设立了一个计时器。开庭前,将每个环节的发言时间告知当事人,并明确时间到,发言可能会被静音。当事人庭审结束,可向法官提交书面意见。这样当事人就会花心思好好组织发言,不会因为没有时间限制,随意发言,话越说越长,情绪越说越激动。
红黄牌、计时器和线上静音这三个工具结合在一起,小改进发挥了大作用,完美地解决了当事人开庭分寸感把握的问题。规则加工具,线上庭审质量大大提升。
经过努力,疫情期间,线上开庭数量大增。截至2020年7月30日,罗湖法院线上开庭816次,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只是个位数。
线上开庭还意外地解决了一个困扰法院多年的顽疾:送达难。过去法院送达,通常是原告配合,被告躲避,邮寄送达效率差!线上开庭,原被告必须在微(信)法院注册。注册成功,就有双方的微信号和邮箱,法院将诉讼材料扫描,直接电子送达。这样既方便又省钱!今年上半年,法院的邮寄费节省了52%,送达效率大大提升。电子送达一直是法院工作规划的重点,但过去,推动起来很难,疫情以颠覆的方式,极快地推动了电子送达的进程。
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在讨论未来线上和线下是什么关系?今天我从法官的角度给出一个答案,线上解决什么?解决效率问题,比如电子送达肯定比邮寄送达效率高。线下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人与人,人与组织的特定关系问题,比如人在法庭上才有仪式感,才有敬畏感!
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让场域的归场域,效率的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