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游戏与电商结合 平安云农场把金融流量变成农产品销量

来源:中国网    2020-06-10 18:59
来源: 中国网
2020-06-10 18: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电商为代表的“宅经济”打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人们隔离在家的文化生活,成为逆势上扬的行业之一。电商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公益能否和虚拟农场游戏以及电商结合,发挥其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呢?

5月27日,在广东省扶贫办的指导下,中国平安宣布“平安云农场”正式上线,以帮助中西部地区扶贫农产品搭建一个展示、推广和销售平台,助力脱贫攻坚。

“平安云农场”项目将始终以消费扶贫为核心,打造一个好玩、有趣、可互动参与的网络扶贫公益项目。用户参与在云农场虚拟认养种植小游戏,完成浇水、施肥、收获等游戏任务,即可免费获得农产品兑换券或优惠折扣购买券。让大家在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同时,还可以体验云农场虚拟游戏的乐趣,也能满足平日生活所需。

探索“新公益” 把金融流量转农产品销量

启动仪式上,中国平安高管们通过“平安云农场”认领了来自全国各地区的不同扶贫农产品。马明哲带头认领了一棵来自四川凉山州悬崖村村民种植的橄榄树,其他平安高管则分别认领了广西白色芒果、内蒙古乌兰察布阴山燕麦、江西寻乌脐橙及宁夏中宁枸杞,并号召广大平安员工、志愿者和客户一同参与消费扶贫,帮助扶贫农产品销售,助力农户增收。

“平安云农场”将公益扶贫辐射到更多人群,不仅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公益事业,使公益形式趋向多元化。于行业而言,平安以app平台和辐射的人群带动农副产品销量,开创了“云农场游戏+电商”同框公益的创新形式;于农户而言,平安以虚拟种养游戏带货的形式,不仅稳固了近年来的脱贫成果,更为定点帮扶区域的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新方向。

究其根本,平安推行这种公益新模式的理念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农业发展,即充分利用中国平安科技领先优势,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打造科技新农业,助推扶贫区域建设再上新台阶;消费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渠道,通过"金融流量转换成农产品销量"的消费扶贫场景,搭建营销平台,助力扶贫区域特色农副产品走向全国,提升造血能力,增效创收;创新互动、资源带动,扩大参与度,整合上下游产业的资源,号召员工、合作伙伴、媒体、用户等关注公益扶贫,提升公益项目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然而,“平安云农场”只是中国平安扶贫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平安在公益事业方面投入颇多,也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公益模式。

以中国平安在“三村工程”精准扶贫为例,中国平安通过打造“产前”扶智培训,“产中”保险担保、贴息支持,“产后”消费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如“平安扶贫保”撬动“免息免担保”产业扶贫资金,通过贴息,及贴费保证保险助力产业启动,提供覆盖人、财、物的一揽子保险方案,降低产业扶贫的经营生产风险;深度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户。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三村工程”已在全国21个省市或地区落地实施,累计发放扶贫资金227.8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73余万,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捐赠医疗设备升级乡村卫生所949所,培训村医11175人,挂牌智慧小学1054所,培训村小教师11826名,惠及贫困学生30余万。

平安打造金融扶贫闭环

扶贫必先扶智和扶志。

对平安而言,“扶智”是为贫困地区培养“致富带头人”,打造地方治贫减贫的“核心脑”。

云南巧家县鱼坝村村书记万吉祥就是这样一个案例,他参加完培训后,回村召开了学习会,向村民分享了培训内容。万吉祥还运用培训班所学,按照“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筹备建立养牛场,为移民搬迁的失地村民找到了养殖致富路。

在针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中,平安用上了“十八般武艺”,通过贷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多种金融举措的综合运用。其中,平安银行的“水电扶贫211”模式,就讲述了一个“扶贫贷款+开发性融资”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川滇边界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在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中,平安银行挑起了总额高达30亿的扶贫企业债的“大梁”,建立了起“基建、供能、赋能、造血”一体化水电扶贫生态圈,将“沉睡”的农村水能资源转变为地区发展优势,搭建发放水电扶贫资金、帮助企业吸收劳务用工和销售扶贫农产品的“三位一体”。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平安比以往更深切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始终牢记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洪流中。”马明哲曾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致辞中如是说。

可以说,平安的扶贫模式把金融单位、政府、龙头企业以及贫困户全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平安的扶贫事业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促进企业自身可持续地发展。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