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中:贴心监督防贫困群众返贫

来源:中国网视窗    2020-06-02 11:16
来源: 中国网视窗
2020-06-02 1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21日一大早,天还没有亮透,伍月华便背起一个小竹兜,手拿扫帚,扛着锄头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清理村里的村道四周的垃圾、杂草等。

“昨晚下了一场大雨,有些垃圾可能会随着雨水冲到村道上、堆积到水沟里,工作量比平日大,所以我今天起了个大早。”伍月华说道。

71岁的伍月华是四川省资中县归德镇小尖山村两名“村级保洁员”之一,他和另外一位同事“平分”着村里这条四公里长的村道清洁工作。

“别看他年龄大,干起活来格外地利索,经他打扫过的地方,都十分干净,很难发现有纸屑果皮残留。”小尖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刘丽评价道。

面对称赞,这位年过七十岁的老汉说道:“要不是村里的干部和左书记一直照顾我,我这种年纪那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所以更要好好干。”

对于伍月华来说,这份工作的确重要,靠着这份工作,从2019年8月底开始,他每个月能够挣得200元的收入,挣得虽然不多,但稳定收入多了一笔,脱贫状态才能更稳固。

“他家情况特殊,为了不让他家返贫,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归德镇纪委副书记左永跃解释道,伍月华家17年底就脱了贫,然而脱贫后日子并没有预想中那样越过越红火。

“去年8月初,我在县里组织的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中发现,按照他家去年前几月的收入情况来看,预计全年算下来人均达不到3800元。”阳强是资中县归德镇玉皇村第一书记,为了进一步摸清底数、找准存在问题,在大排查过程中,该县采取了交叉排查走访的方式,阳强负责排查走访的村,就是伍月华家所在的小尖山村。

“他家存在极高的返贫风险,所以我立刻向镇上进行了反映。”阳强说道。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决胜关键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资中县纪委监委要求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主动深入群众家中,围绕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后落实“四不摘”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群众实打实脱贫。

按照这一要求,阳强反馈走访结果的第二天,归德镇纪委副书记左永跃就带着工作人员来到伍月华家了解情况。

“有啥好了解的嘛,我家天都快塌了,说这些能起多大作用。”得知左永跃的来意后,伍月华显得很“冷漠”。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伍月华成家晚,47岁才拥有一个女儿,2017年女儿专升本本是一件好事,但昂贵的学费面前,他却高兴不起来,加上伍月华的妻子田庆容长期患病吃药,每个月的医药费也是一大笔开销。

“每隔一段时间我的后背就要贴一次“吕家传”牌的医用冷敷贴,每次贴三张,一张就是十五块......”谈及自己的病情,65岁的田庆容满脸愧疚,她一直觉得是自己连累这个家。

“我也想过学村里其他人种枇杷,但家里地少,而且种枇杷很费体力跟精力,更需要相应的技术,也想出去打工但自己年龄都七十了,哪家工厂愿意要呢。”孩子的学费、妻子的医药费、平日的生活开销......这些像山一样压在伍月华的身上。

“我觉得天要塌了,前几年家里还饲养了12只羊,现在都放弃了,年龄大了也养不了那么多了,不养了。”伍月华颓废地道。

“有我们在,你们家的天塌不下来!”了解情况后,左永跃和村里的干部决心要把压在伍月华身上的“山”一座一座地“搬掉”,让他重整生活信心,巩固他家的脱贫成效。

左永跃他们主动联系伍月华女儿所在的学校,协调相关方,准备相关资料,申请了无息助学贷款;每月安排工作人员动态跟踪伍月华家的生活情况,多陪他聊天、鼓劲,做好心理疏导;对于伍月华本人,安排村级保洁员岗位,工资从村集体经济里拨发,每月200元;加强监督,确保他家享受的国家政策,不因脱贫而变化。

政府“兜了底”,致富还得靠自己。在左永跃和村里干部的关怀下,伍月华重拾了信心,家畜饲养的劲头高涨,目前为止他家已经成功饲养了12只鹅、12只鸭、4只鸡、4只羊、10只兔子等。

好消息还不止这些,据了解,小尖山村上半年的集体经济项目—沁园种植农民合作社里的枇杷卖得好,下个月伍月华的工资将涨到400元,翻一番。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伍月华乐呵道。(作者:陈德平)

(陈德平)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