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触点布局顺丰同城急送全面助力复工复产开启圈粉模式

来源:中国网科学    2020-03-09 16:18
来源: 中国网科学
2020-03-09 16: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突袭,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思考,同时也带动了大家对新型居家生活方式的探索。“线上化”既是个体与组织顺势而为的自然选择,亦孕育着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在疫情防控与民生需求保障同步开展下,无论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企业的复工复产,都对即时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

疫情下的消费市场,80、90后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他们安全防护意识更高,也更加注重时间成本,无论是复工后的职场需求,还是居家、休闲的生活需求,他们都更希望获得即时满足,享受足不出户物品送上门的快感。这让顺丰同城急送意识到,只有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推行智慧分发战略才可以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

布局全场景 顺丰同城急送满足多方位需求

基于自身专业、高时效性等同城物流配送优势,顺丰同城急送线上以小程序为主要平台,线下强化运力布局,面向商务企业侧、居家生活侧及用户多元化需求侧,实现代办代买,物品一键送达,成功塑造了优质、高效、全场景的差异化品牌形象,俘获一大波有同城运输需求用户的芳心。

通过同城取送服务,顺丰同城急送以骑士专人专送专办的服务模式,化身企业私人助手,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后面临的发票积压、合同签署流程滞后等问题。为更好地护航企业复工复产,顺丰同城急送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福州、成都、厦门、合肥八大城市创新推出顺丰同城会签服务,一次下单多点代办,简便化操作推动项目会签顺利推进。

面向居家生活及办公人士,顺丰同城急送“居家保卫战”应势而生,一方面为用户提供跑腿代买服务,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所需;另一方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4座城市推出“肉菜大礼包”定制化服务,打造多款新鲜、高性价比的套餐供用户自主选择,确保用户生活水平在线。

而迎合年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则可以说是顺丰同城急送以用户为核心实现用户连接升级的重要一步。顺丰同城急送通过及时调整运力运营策略,借助智慧运力部署,以更高效、便捷的同城代买代送服务来满足用户对特色小吃、奶茶、火锅、龙虾等多元化饮食配送需求,以最具时效性的服务为他们送上心心念念的美食,提升用户满意度。

更重要的是,顺丰同城急送坚持采取无接触配送模式,所有骑手都统一配备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护物资,为用户严守安全防线,让用户在“用”得方便的同时更“用”得放心。

“黑天鹅”促进“在线宅居”需求提升顺丰同城急送顺势前行

对于2020年初即时配送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有分析指出,因人们普遍减少出行,同城配送成为满足居民生活刚需的有效途径,在客观上促进了即时配送物流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即时物流行业近几年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高速增长状态,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市场分析认为,在线宅居的大背景一定程度上为同城即时物流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而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模式轻、现金流健康的公司,将更有可能在此期间脱颖而出。

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使消费者日常食材、餐饮提供方式也随之多元化,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不仅仅是在线购买蔬菜、肉类、饮食等产品,还可以在超市、市场、餐饮店等食材供应场所挑选品类,并由即时物流配送到家。随着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配送时效、配送服务品质等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部分。而顺丰同城急送在即时物流行业的专业化表现,直接推动其订单量增加。

此外,背靠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顺丰集团,顺丰同城急送无论在智能技术层面还是资源层面,均具有不容小觑的优势。从餐饮外卖到商超日用、生鲜蔬果、个人物品取送,再到代买代办的跑腿业务,作为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顺丰同城急送不断拓宽服务场景来满足用户更多元化的需求,通过打造专业与温度并存的专属体验,建立与用户的持续连接,使线下服务变得更加情感化,为其全面应对疫情下集中爆发的需求打下坚固的地基。

疫情激发了即时物流需求,也即将更大地激发企业创新,顺丰同城急送将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网络管控能力、服务保障能力、技术资源能力三管齐下,争取获得更宽广的提升空间,为各大企业及用户输出更快捷、更优质、更智能的同城配送服务。

(张铭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