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与它的明星机器人们
本刊记者/彭丹妮
美国东北部靠近波士顿的沃尔瑟姆市,是机器人研发界无人不知的波士顿动力总部所在地。作为一家公司,从它成立的1992年至今,它的机器人尚没有以商品的形式面世,但这并不妨碍它发布的那些机器人视频一次次地成为社交媒体爆点。波士顿动力在Youtube上放出来的两三分钟没有旁白、不附带前情介绍和结束语的机器人视频,每一个都能达到数百万的浏览量。
在一间工程师工作的杂乱房间里,黄色的四足机器狗Spot准确地上下楼梯、360度避障,自己开门来到室外,又顺利在黑夜、浓雾、雷雨、高温等环境中行走。它的行走速度与人类相当,也能慢步和快跑,且步调和姿势毫无僵硬感,这是2019年9月Spot发布时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这比任何智能手机都让我感觉自己正活在未来。”底下有人评论。
凭借它们超高的关注度,这些可能是第一批可以称之为“网络明星”的机器人。正如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所说的,不是每家机器人公司都像波士顿动力那样在网上拥有大批粉丝——当然,也不是每家机器人公司都能制造出波士顿动力那样的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的前世今生
相比波士顿动力红透全球的黑科技,这家公司却低调到近乎隐身,没有宣传广告,没有公关部门,甚至在公司网站上找不到他们的联系地址和邮件。人们仅仅能在业内会议上偶尔能见到总穿夏威夷风格衬衫的CEO马克·雷尔博特。
2019年11月一场采访的结尾处,在谈完诸多细节后,一家媒体问马克·雷尔博特还有什么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他说:在商业世界中,很多人都是“机会第一”的人,但他的员工们不是,“我想我们中的多数都是‘机器人第一’的人。”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要让机器人更有移动性、灵活性,在感知和智能上能和人类、动物相提并论,甚至超越他们。”雷尔博特希望制造出具备人类和动物行动能力的机器人,早在1980年代初他在美国匹兹堡卡耐基梅隆大学设立实验室的时候,这个想法就有了,后来把实验室搬去麻省理工学院(MIT)时,他依然带着这个愿景。
1992年,马克·雷尔博特带着他的几个同事离开MIT,创办波士顿动力。波士顿动力的网站上,公司人数、技术成员甚至CEO等信息一概没有,只有一则简短的描述介绍自己:全球移动机器人领导者,并致力于解决机器人中那些最棘手的挑战。公司技术团队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两者“将先进的分析思维与大胆而又脚踏实地的工程设计完美结合。”
波士顿动力早期绝大多数资金来自美国军方,在面对商业冲击之前,五角大楼的合同为它开发尖端足式机器人争取了时间。该公司第一个走出实验室的四足机器人大狗——比目前市面上机器人看起来粗犷得多,由几个实验室于2005年联合研发,资金来自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大狗主要在军事中用作负重驮骡,能够和士兵一起在车辆无法行驶的粗糙地形上作战。虽然后来它因为噪声太大有暴露位置的风险而被军方弃用,但却为波士顿动力积累了技术经验。
这群“机器人第一”的爱好者们,在那时期打造了一个迷你机械兽动物园。他们开发的机器人名字是这样的:“大狗”“沙蚤”,或者“野猫”……但现在,它们已经被折叠进“遗产机器人(Legacy Robots)”一栏。波士顿动力眼下最先进的机器人是Spot、Handle和Atlas。
足式机器人技术门槛很高。近些年来,传感器、电机、控制软件和机器视觉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才让这种机器人成为可能。马克·雷尔博特说,“Spot是对我们多年来在感知地形、平衡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方面所学的致敬。”
波士顿动力最大牌的明星当属双足机器人Atlas,马克·雷尔博特给它的定位是公司的“未来”。这个160公斤、1米5的大块头一袭黑白相间的机械服,是波士顿动力甚至机器人界最接近人形的仿生机器人,在9月发布的视频中,Atlas一系列流畅的动作令人惊叹:它可以翻筋斗、倒立、360 度旋转跳跃,甚至是单腿高阶跳跃,却在相当大的冲力后保持平衡。
但是它不大可能商业化,马克·雷尔博特说这就好比汽车公司的赛车队,令人兴奋但过于昂贵、花哨。Atlas是波士顿动力的研究平台,技术团队在它身上开发、优化复杂动作的控制系统以及硬件新技术。事实上,它的精密程度远比动作看起来更复杂:光是一条腿,里面就糅合了3D打印、液压通道、阀门、定制轻量组件等元素。
在足式机器人领域,波士顿动力并非唯一玩家。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十来个团队的足式机器人比较领先,包括美国费城Ghost Robotics制作的Vision和Wraith系列、瑞士 ANYbotics公司开发的ANYmal以及中国宇树科技的Laikago(莱卡狗)等等。尽管如此,“波士顿动力是绝对领先的,不是优与劣的比较,是有和无的差别:就是只有它能做到,别人做不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明国也研究足式机器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家都想模仿波士顿动力的那些机器人。
以MIT仿生实验室的迷你猎豹为例,这些9公斤重的小机器狗最近刚刚进行了一场踢足球表演,吸引了不少关注,但赵明国说,该团队也是以波士顿动力作为研发的“靶子”,比如,双足的Atlas能空翻,他们就改为四足的空翻。
马克·雷尔博特将AI分为两类:运动型AI与学者型AI。前者是一种控制我们身体的智能,比如站立、攀爬、绕开障碍物等等,后者则是我们大脑中的决策、计划,比如几点出门去上班。“我们(波士顿动力)某种程度上算是运动型AI专家,人与动物非常善于控制身体,虽然它没有学者型AI高级,但与物理世界的良好交互,能够帮助高水平智能(决策)的实现。”
这种控制身体的能力,也叫作机动性。而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正是在这项能力上出类拔萃。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教授Hod Lipson说,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非常笨拙,最小的物理障碍也会难倒它们,大多数机器人远没有实现真正的机动性。“我们认为机器会下棋很厉害,但机器人仅仅是四处走动,协调数百块肌肉就已经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了”。
机器狗走出实验室
2013年,谷歌收购了波士顿动力。那时候,硅谷传奇人物、安卓系统创始人安迪·鲁宾全面操盘谷歌机器人业务,在他说服谷歌收购的8家机器人相关公司中,波士顿动力是其中一家。
不过,几年后,谷歌便决定将其出售。对于放弃的原因,在众多猜测中,其研发的机器人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前景是一条常被提及的可能缘由。
多年来,外界一直开玩笑说,波士顿动力更像是一家爆款视频而不是机器人制造商:它的机器人,要么在走路、跳跃,要么在跳舞、旋转、爬梯子,反正就是不做真正有用的事情。超前的技术与短期内难以商业化的尴尬处境让它被贴上了“属于未来”的标签。
2017年,日本科技巨头软银从谷歌手中接下了波士顿动力。这并非软银首次布局机器人,该集团曾收购包括情感仿生机器人Pepper的制造商Aldebaran和仓库自动化机器人的制造商Fetch robotics,多年来一直推动机器人的商业化。
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分析的那样,推动机器人商用“更像是(波士顿动力)事后的想法。”马克·雷尔博特今年接受The Verge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一家研发公司,致力于挑战极限和制造机器人,试图实现人们对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想法……随着我们的研发取得进展,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有用了,让我们意识到,‘哦,这个东西可以被使用,可以商业化。’”
Spot是第一个“平台化”的产品。就在近期,Spot已经被送到了一批早期用户手中;雷尔博特也想出了Spot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比如,在电力公司,有些带电的环境需要检查,人类又无法进入,还有那些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和监测任务的炼油厂。
在2019年11月于葡萄牙举办的一场大型技术峰会上,马克·雷尔博特透露,预计将在2020上半年完成1000台Spot的生产。现阶段,Spot采用出租而非出售的方式进入市场。瑞士ANYbotics公司联合创始人Péter Fankhauser说,足式机器人不仅可以在工业环境的狭窄走廊和楼梯上行走,而且能够送到偏远地区代替人类,“那些通常都是危险、偏远因而也是人力成本不菲的工作,因此,它们的商业用途非常明确”。
“足式机器人非常小众。如果没有波士顿动力,这个领域可能就要完蛋。”赵明国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昂贵但又没有明确的应用市场。一个带功能的足式机器人动辄上百万,双腿行动意味着多个关节都需要电机,能耗又大;不带功能的足式机器人更有一种“要你何用”的鸡肋感,“除了走路什么也干不了,拿杯水拿不来,运个货速度也不快”。
相比之下,老式滚轮机器人虽然看着别扭,但物美价廉得多,比如,滚动的移动方式只需要两个电机,一次使用时间可达几个小时,无论是在餐馆送餐或者在仓库进行物流传送,都有更优的性价比。
如果说波士顿动力的入场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那么,足式机器人要走向大规模应用,依然有诸多难关亟待克服。赵明国认为,足式机器人要达到可用的标准,成本又能大幅下降,要“几个量级”的技术突破,但这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至少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
但他强调,像波士顿动力这样的公司,不能仅仅用商业的眼光来衡量,“我觉得以美国的人口比例和整个科研力量来说,至少应该有一家像波士顿动力这样的公司。”赵明国解释,波士顿动力创造的这些机器人,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参与,既要有热情,同时也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才有可能推动有挑战性、长远技术的发展。“我见过好多拿机器人来创业的,他们基本都做得不好。这是很好的技术,但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
为更好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是否应该让高校而非公司来主导机器人的研发?赵明国不这么认为,他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机器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些领域,大学已经远远落后于企业,最好的研发团队大多不在大学,而是在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些大型企业,因为公司在整合资源、了解市场需求这些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为恐惧背锅的机器人
视频中,为测试Spot的稳定性,研究人员用各种方式阻碍它使用机械臂开门这个任务,包括用棍子打它的手臂、粗暴地向后拖拽它等等,但它还是开门溜了出去。这个一分钟的视频有上千万的点击量,引发诸多关注,如《Fast Company》杂志就认为,“这无疑就是《黑镜》中的机器狗了。”即便是Spot可爱的一面依然没有让它摆脱给人的威胁感。一次,Spot跟着一首欢快的流行乐跳舞,有人评论,这是波士顿动力意识到他们创造的东西开始让人们感到害怕,所以决定来个好玩的视频甩开这种印象;另一个人则说,“这个机器狗比我还有个性,我不喜欢它。”
面对波士顿动力这些走红的机器人,人们不免担忧,人类的未来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甚至操纵?“我们与机器人科技共存已经许多年了—— 一个比人们想的要久得多的年份。今天在新闻与媒体报道中,机器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想象,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他们不过是有着传感器的机械而已。”美国Built Robotics公司创始人Noah Ready-Campbell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
Built Robotics生产的是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这些外观与挖掘机别无两样的“机器人”,可以在施工现场全自动化完成挖掘机的任务,这样既可以解决该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能代替人类在危险环境中作业。“今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机器人,被设定来承担有限、特定的工作,且这类任务对人类来说往往是危险或困难的。”Noah Ready-Campbell说。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远比人工智能要求还要高,而且需要多个功能都做得很好。举例来说,服务机器人作为新的品类,出现在21世纪,但直到现在,它们依然处在初级阶段。赵明国说,比如,把机器人用来开展导购服务,体验并不好。“我说句话机器人听不懂,我还用它干吗?背景嘈杂、语言南腔北调这些情况,对机器人要求非常高。”即便AI的语音识别功能已经较为强大,但它通常是特定场景下的编程,而机器人要应对的是更复杂的环境。
人工智能语境下通用机器人的实现,赵明国认为,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要有质的飞跃,硬件上,至少涉及电源、材料、控制等技术的突破,与AI相关的算法、算力、深度学习这些是另一大难题。所以,对于未来机器人的伦理担忧,他觉得,“这纯粹是想多了。现在机器人的技术完全达不到人们设想的那种水平,而且没人知道未来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与其因为恐惧而停滞,不如放大胆让它去发展,到时候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2020.1.13总第93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彭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