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誉为中国的“MIT”和“航空航天工程师的摇篮”,素以顶尖的科研平台和一流的科研队伍而著名。建校67年,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连续14年获1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人均科研经费近120万元,在全国高校中几乎常年第一。
与北航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可以相提并论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算得上一个。单以科技竞赛为例,继于2019年11月12日拿下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全国高校总分第一,北航成为唯一一所连续十六届捧杯并两次获得赛事最高荣誉的高校。“挑战杯”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已经持续30年,曾走出两位院士、20多位教授博导,点燃了无数学子的科研梦想。
北航(中)与清华(右)共同捧得第十六届“挑战杯”
不仅如此,北航毕业生不仅约三分之一硕士和二分之一博士进入到国防科技战线和航天系统企业工作,校友创办公司也有不少居于业界领先之列,例如歌尔集团、大族激光、宇视科技、华力创通、纳恩博等。创新创业的基因已经成为北航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气质。
2019年12月底,北航投资、北航校友会、天眼查联合发布的《北航校友创业和影响力白皮书》则充分挖掘了北航人的群体特质。据《白皮书》显示,北航校友创业公司集中于航空航天、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北航优势专业领域,且较之20年前,北航校友创业公司知识产权数量翻237倍等。
北航是如何激活一所大学的创新创业基因?综合来看,这与北航独特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和完善系统的创业孵化体系密切相关。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并系统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是北航激活双创基因的开始。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责任。如何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北航思考和探索的结果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管理”。这场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不仅为学生提供接触和认识各种成长路径的机会,促进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更好对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同时打造跨越专业、跨越学院的交流平台,最大限度提升精英拔尖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内涵和质量。
假设建立一个三维的创新研究坐标系,它的x轴、y轴和z轴分别代表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学术前沿和自身研究兴趣,最完美的状态当然是,你的x、y和z都为正。长期以来,北航创造各种条件,希望为学生打造一个三轴理想的第一象限。例如本科生导师制,组建以22位院士和23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名师牵头的优秀导师团队,由“一对一”转变为“多对多”,统筹力量集中指导学生。再例如学生“传帮带”,即由学生组建科技创新梯队,一名博士生带1-2名硕士生,一名硕士生带1-2名本科生,使本科生真正融入导师科技创新团队等。
以“让创业成为学生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为目标,北航逐步构建和完善了市场导向的创业课程体系,包括面向全校开设23门创业类课程,通过建立创业案例库、名师库、项目库、人才库整合创业资源,通过建设创业实验管理平台、创业金融终端系统、虚拟证券交易所打造创业平台,通过创业训练营帮助学生创业团队探索创业之路等。
《创业基础与实务》创业辅导课
就像尼采所说,“真正的教育者能让你发挥出所有的潜力,他所在的地方也就是最适合你的学校”。北航正是在打造这样一所发展多样、选择自主、开放包容、独一无二的“我的大学”。
二、北航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竞赛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学生真正走上创新创业之路。
“不知‘冯如杯’,不是北航人。”参加北航“冯如杯”,已经成为每名北航学子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
“冯如杯”创办于1991年,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动手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北航独特的从创意到创造再到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迄今为止,“冯如杯”共举办29届,累计超过75000名学生直接参赛,项目数量35000余项。
潘佳义是第27届北航“冯如杯”竞赛一等奖和创业大赛银奖获得者。不止冯如杯,他以跨维度运动为核心,研发了三代机器人系统的“Multiflyer飞行器”项目还夺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3D大赛精英联赛北京赛区特等奖及国赛二等奖,北航电子创新大赛(科技类)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中,这一项目又拿下特等奖。
崭露头角后,潘佳义的“Multiflyer飞行器”项目获得北航投资在创业孵化培训、产业资源对接等方面的扶持,并在北航投资旗下科技服务平台星空众创的支持帮助下,落地浙江并取得快速发展。
除“冯如杯”外,北航在资金、场地、技术指导等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给予了全面的支持。近五年来,75个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走向市场,涌现出了拔尖的学生创业企业,得到了千万级的风投资金、创造了数十亿的市值。借由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北航释放了自身特有的创新能量。
三、北航统筹校内校外多方资源,构建了完善的孵化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市场化服务和产业资源对接。
2009年,北航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启动资金、工作场地、融资接洽等系列服务。目前,基地面积达2700平方米,有近50家学生企业在这里创业。
2013年,北航成立学生创业中心,与创业实践基地实现了对学生从创意到创业的全链条扶持。
2016年,北航成立校友企业家俱乐部,为每个学生创业团队配备一名校友企业家导师,同时设立校友企业家创业基金,帮助学生创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2017年,由北航主办、北航投资承办的首届北航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大赛不仅设立北京、深圳、美国硅谷等多个专场,匹配包括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等评委导师团队,同时得到北航投资、Plug&Play、柏彦基金等超50家合作投资机构创投基金等重点支持,享受地方落地优惠政策、资源对接等。
这一年,北航在读生汪海涛、徐绍宸、李富海研发的基于静电吸附技术的“吸力奇迹”项目在首届北航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初创组一等奖,赛后获北航投资、元航资本百万投资,并入驻北航投资旗下的孵化器,得到更多的资源对接和资本扶持。
2019年,由北航科技园、北航投资、天汇孵化器联合发起北航“星计划”,以培养北航未来的青年创业家为目标,持续聚集北航校友及市场化力量,为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提供人才、空间、资金、资源和社区等多方支持,打造北航的特色创业孵化生态。
截至今日,在北航投资的持续运作下,北航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已经顺利举办三届,累计共吸引百余家投资机构、450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其中,获奖项目总估值超20亿,持续融资总额近5亿。大赛之意义,已经不仅是作为北航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和资源汇集的平台,为激发北航创新创业活力提供肥沃土壤,而是以北航力量、北航资源和北航特色,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提高科技项目“科”含量,扶持创业企业成长,服务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正如曾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社会创业家及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所说:“人人都是创业者。”在中国经济从模式创新转入科技创新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的科技创新创业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一个更加坚实、更为技术驱动的生态。这个健康、蓬勃、不断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需要好的学校或研发机构、好的投资者、好的合作机构和好的创业者共同努力。而北航“内外兼修”、持续聚集北航校友及市场化力量、不断激发双创新动能的模式及路径,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