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幸参与到企业首个产城融合类项目建设中,从伦敦大学毕业加入二局,四年多时间,我感觉每天都在成长,一路走来,感触最深的是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五四”青年节前夕,领到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2018年度“十佳员工”奖金的屈伟强高兴地说道。
在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像屈伟强这样的青年员工还有很多,无论是留学归来,还是平凡的“草根”工匠,作为职工平均年龄仅为30岁的年轻企业,广阔的发展平台为每一位青年而敞开。
为了帮助青年职工成长成才,从职业生涯导航,再到公正、平等的用人通道的畅通,再到“赛马平台”的搭建,只要青年员工心中有梦、敢于追梦,都能找到“圆梦”的舞台。
“在转型升级浪潮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2017年7月,有着上海迪士尼建设经验的屈伟强,迎来新的挑战,他被指派参与到公司武汉开发区“汽车+”产城融合示范区PPP项目的前期拓展工作中,担任投资业务负责人。与此同时,公司广纳贤才,按照“转型优先”导向,通过公开竞聘、自愿报名等多种形式,网罗了一大批青年骨干,使之投身转型升级业务中来。
而作为企业首个产城融合类项目,武汉“汽车+”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对传统施工和投资业务思维方式和角度的颠覆。“‘三大规划’和‘PPP’是每天出现频率最高用词,每次开会时由于没有概念,脑海都是一片空白。会后常常一遍遍听录音回放,反复琢磨每一句话,消化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心里从来没有动摇过,每次听到领导说‘伟强可以的’,浑身就能充满力量。”回忆起刚接手工作时的场景,屈伟强这样说。
他把曾国藩的那句“结硬寨、打呆仗”贴在案头激励自己。在17个子项目建设内容的编制工作中,由于咨询单位仅安排了一人负责,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屈伟强和四个项目的技术与商务人员通力配合,经过二十几个不眠夜的反复修改,最终完成所有项目整体策划工作,电脑中的编制版本也从“1.0版”到“最最最终版”。手握发改局批复的那一刻,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在屈伟强心中油然而生。
这次经历使他意识到自己正走在转型的道路上,即便是小小的一步,也让他坚信“转型无易事,只怕有心人”,如果说转型升级是浪潮,那么每个人都是其中奔腾不息的浪花。
“在海外,我找到了青春的打开方式”
一走进越南289项目,就会被现场热火朝天的气氛包围,由于靠近赤道,不到9点,就已经酷热难耐,在项目转上一圈,项目经理徐天意脸上已挂满了汗水。
首次担任项目经理的他,是个80后,而他带领的团队,则更为年轻。这样的人才选配,正是源自于企业的良好用人导向,通过开展中层干部测评与培训,加快后备干部从潜质型向成熟型转变,目前,“80后”公司中层领导干部占比已经超60%。
越南289项目作为企业在海外亮出的“名片工程”,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越南,徐天意和他的团队遇到的困难可谓一重接一重,从施工生产到衣食住行,“每天都有新问题,每天都是新挑战,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闯关,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想到放弃,既然出来了,中国建筑的标志立在这了,我们代表的就不仅是企业,更是中国!”徐天意坦言道。
开工伊始,由于越南建筑工程施工方式还相对落后,并没有国内类似于建筑101施工图集、国标施工规范等,因而对照国内设计单位下发的图纸,当地的劳务队伍根本无法施工。项目技术部和商务部便根据国内施工图集,对现有图纸进行shopdrawing(设计深化),因地制宜,将每一根梁的每一根钢筋布置,钢筋数量、钢筋直径大小,全部进行详细描述。当项目团队把深化的图纸再次提交给劳务队伍时,无不对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感到深深的钦佩。
扎根海外两年多,徐天意感慨颇深,“在海外,我们不仅收获了海外建设经验,也收获了宝贵的跨国友谊,磨砺了心志。挑战未知、永不放弃,这才是青春的打开方式。”
“原来工人也有人生‘逆袭’的机会”
如果说公司希望带给青年职工的,是梦想绽放的舞台,那么,期待带给青年农民工的,则是人生“蜕变”的可能。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的施工项目有青年农民工数万人,因此,除了服务企业青年职工,公司也将聚焦的视线也放在更多青年农民工群体之中。
李松便是其中之一。5年前,他从内蒙古来到上海,在此之前,李松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委屈、疼痛与绝望。原本绝望到怀疑“所有工地都是一个样”的李松,却在公司的帮助下,得到了突如其来的“幸福”,美好的青春初初展开。在上海枫泾桃源名庭项目的青年突击队工作中,李松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累积的丰富施工经验,被选拔参与到项目商务部的钢筋工作中,对施工现场钢筋绑扎做出专业指导。在公司的帮助下,初中文化的李松,又通过重重考核,被正式吸纳为商务部的一员,参与到商务部的日常工作中,真正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劳务工人到项目管理人员的华丽“蜕变”,还成功当选中建集团第三次团代会代表。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为年轻人搭建舞台,助青年实现人生价值,让每个青年的梦想都不被辜负,愿更多青年能在“筑梦”路上,不忘初心,越走越远。(郝帅)
(郝帅)